中新網安陽8月26日電題:『穿越』三千年的探尋,殷墟商文明何以流量不止?
作者劉鵬李海珠
8月25日上午,隨著第100萬位游客走進位於古都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該館也在開館半年之際破百萬紀錄。那麼,這座中國首個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國家重大專題博物館有何獨特魅力,又何以流量不止呢?中新網記者就此進行了揭秘。
今年2月底,殷墟博物館開館迎客。自開館以來,該館參觀熱度持續昇溫,曾連續兩個季度居中博熱搜榜『考古遺址博物館前30榜單』榜首。
8月25日,殷墟博物館百萬游客活動在該館舉行,第100萬名游客董金海言語中難掩興奮道:『非常榮幸,希望全國的游客朋友都來安陽感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半年內,殷墟博物館吸客破百萬紀錄,那麼,殷墟商文明何以流量不止?
當日,記者走進殷墟博物館一探究竟。『「婦好」銅鼎上的花紋好精致!』『「嵌綠松石骨蛙」是怎麼雕刻出來的?』『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有什麼不一樣?』殷墟博物館的展廳內,近4000件商代文物令游客不時贊嘆,同時也引起了游客的好奇。
已在殷墟工作了8年的講解員李甜介紹,像這樣人聲鼎沸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館內游客最多時一天曾達兩萬人次,游客們都很渴望深入了解商代文物的『前世今生』。
『「文博熱」推動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走進博物館,他們眼裡的好奇和渴望讓我在講解時很有成就感。』李甜介紹,隨著館內的數字化『黑科技』越來越多,不僅拉近了文物與游客之間的距離,沈浸式體驗也讓殷墟把文化『流量』變為『留量』。
行走在沈浸式數字化展廳,人工智能、多媒體等數字技術讓文物、文獻、甲骨記載『活了起來』;裸眼3D技術讓跪坐玉人、『亞長』牛尊等20多件商代文物『同臺競技』;9塊LED顯示屏『搭臺列陣』,聽商王『武丁』講述『大邑商』的強盛與輝煌……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游客『穿越』3300年感受商王朝的城市文明、禮樂文明、青銅文明、文字文明以及手工業技術等。
『殷墟博物館承載了殷墟遺址保護、考古展示和商文明研究等重要功能。館內展出的青銅、甲骨、玉器、車馬等近4000件商代文物,全景式展示了商代政治、經濟、軍事、農業、手工業、文字等方面的偉大成就,為殷墟考古研究成果轉化提供了重要平臺。』安陽市政府副市長常慧芹如是說。
1928年,隨著中國第一代考古人在安陽小屯村揮出第一鍬,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並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殷墟,被逐漸揭開『真容』。在此出土的宮殿、王陵、甲骨文、青銅器等文物,確認殷墟即商王盤庚遷殷後的都城,將中國信史向前推進了近千年。
談及殷墟博物館緣何在半年間吸引百萬游客流量,河南省政協委員、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規劃研究院院長張祥宇受訪時表示,殷墟考古實證了商代文明的存在,揭示了商代社會的政治結構、宗教信仰、經濟生活、文化藝術等信息,為我們理解中華文化的起源、發展和演變提供了重要線索,揭示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過程和發展規律。特別是殷墟甲骨文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和獨特魅力,這無疑是吸引眾多游客赴殷墟游覽的核心之所在。
在張祥宇看來,打造中華文化新地標,其中的『新』即要突出引領『新潮流』,正如殷墟此間創意解鎖的『網友造字』『一秒入戲』『見字如面』『帶字面條』等新玩法、新風尚,不但讓中華文化地標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融入了旅行生活中,也進一步激發了旅游消費的新亮點和潛力。
為了讓殷商文明流量不止,近年來,河南省高度重視安陽殷商文化、漢字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工作,持續推動甲骨文文創開發、數字應用、交流傳播等,致力於打造以殷墟甲骨文為代表的中華文化新地標,以此揭示文明密碼、展示漢字魅力,吸引更多人到安陽觸摸歷史,讀懂中國。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宣傳推廣處副處長、安陽市文化廣電體育旅游局副局長王立國介紹,安陽市通過高標准打造文旅產品,如殷墟考古文旅小鎮的建設和運營,以及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全面建成開放,推動了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成為展示中華文化的重要窗口。同時,安陽依托深厚的文化積淀,開發文創產品,如甲骨文飾品、甲骨文廣播體操等,讓甲骨文等文化遺產『活起來』,成為城市的文化名片。(完)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今天是20220222正月二十二星期二 具體怎麼回事?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