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7年考研初試成績陸續公布,此次報考人數首次破200萬。中國高校傳媒聯盟的調查數據顯示,23.29%的受訪者在求職或實習面試時遇到過學歷歧視,42.48%的受訪者認為自己本科就讀高校一般,希望通過讀研改變『出身』。(3月7日《中國青年報》)
社會發展、經濟發展,所帶來的一系列變化,人們的觀念至少也該更新了。試想一下,在人均文化水平只有小學、初中的年代,毫無疑問,高學歷是人們的追求,更是企業的祈盼。因為企業要發展、要革新,國家經濟要快速提昇,離不開高學歷群體的努力,但在教育發展快速的當下中國來說,還有企業會糾結於招聘對象僅僅只有小學、初高文化嗎?
中國的教育領域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歷經了幾年高校的擴招,再加上國家、百姓數十年來對教育的重視,文化脫貧早已實現,民眾文化層次比已發生了大逆轉。高職生、大專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各層面的人員數量基本上能夠達成社會需求所願。
北大學生不是不可以賣肉,清華學子不是不可以當城管,研究生不是不可以下鄉當農民。因此,企業招聘以什麼學歷為界線,這是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兒。誰也不願意大材小用,誰也不甘於『魚大灘小』,誰也不情願寂寂一生,能做到最好何不做到最好?
應當看到,當下的中國,隨著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對於國民教育投入的加大,大學生已經不再稀缺,這倒不是說大學文憑的貶值,而是一個國家文化綜合實力的提昇,更是對於國家勞動力文化素質的提昇。水漲船高,互惠互利,國民學歷、素質大幅度提昇了,自然會反哺國家經濟建設、文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考研隊伍不斷被『膨脹』並非文憑越來越不值錢,相反,恰恰是文化教育的成功拓展。
想想,從最初的高學歷人纔『不愁嫁』,到如今『好閨女』也得由他人選,符合市場經濟社會下的供需關系轉換,部分企業選擇最有利於企業發展需求的資源,這無可厚非,這好比部分快遞公司招聘高中、大專學歷快遞員一樣,這是一種企業運營人纔匹配,但並不意味著歧視更高學歷者。
所以,學歷越高越容易就業,越容易找到理想中的工作,也並不意味著本科生、大專生沒有了就業市場。但這種現象的出現,應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全社會的關注和思索,高校教育除了培育高學歷、高素質人纔之外,還應該多看看社會的供需,更要思索一下高校生步入社會後的適應性,而這種適應性除了對培育高校生高學歷、健康體能、思想之外,還應多些未來職業規劃的含金量。
稿源:荊楚網
作者:謝曉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