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如何避免老人上當
關鍵是子女要多關心
奉化消保委秘書長王劍國是此次保健品消費調查的策劃人和總指揮。
從2011年開始,他每年都要布置兩三個消費體驗或調查項目,或為執法部門提供第一手資料,或直接推動行業整改。
記者:為什麼要做保健品方面的調查?
王劍國:去年9月接到一個投訴,60多歲的老阿姨照顧癱瘓在床的兒子,聽了幾節課從親戚那兒借了四萬多塊錢買保健品,說是能讓兒子重新站起來,結果吃了一萬多塊錢沒效果,退錢又拿不出任何證據,坐在我辦公室愁容滿面。雖然最後我們調解退了錢,可這只是個案,整個行業是什麼情況,我們也想調查一下。
記者:都知道保健品不是藥品,為什麼還有不少老人覺得可以治病上當受騙?
王劍國:一個是生活品質的提高,老人有經濟餘力做健康投資;另外一方面也是情感需要,那些賣保健品的很會做情感投資,噓寒問暖還免費送雞蛋,量血壓,做理療,有時候執法人員上門檢查取證,還會遭遇老人的不理解、不支持。
記者:這次消費調查發現的問題主要有哪些?
王劍國:從這次義工們通過實際消費體驗掌握的情況來看,應該說產品本身沒啥問題。也有保健食品的藍帽子。問題主要是在推銷過程中的不當宣傳,譬如說誇大功效,擴大適宜人群范圍,用消費者名義和形象為產品功效做證明等等。
但是,他們很狡猾的,在宣傳中一般不留書面把柄,而過度違法的廣告宣傳內容以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這也給執法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另外,他們打的是游擊戰,十天半個月換一個地方。有時候露餡了,就直接關門玩消失,導致執法機構無法取證查處,投訴無法處理。
記者:如何避免上當受騙,有什麼建議給老人及其家屬?
王劍國:給兒女的建議就一句話,有事沒事多給老人打電話,多關心父母。對老人的建議是不要迷信保健品和醫療器械,這些只是輔助,不能治病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