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侵犯知識產權的擔懮
除了泛娛樂化,如何更好地保護知識產權是知識付費面臨的又一個問題。
王水瑤是喜馬拉雅FM的老用戶,她發現,一些售價近200元的專業課程,在網上可以找到不到10塊錢的盜版。
『作為消費者,市場上有更便宜的東西,為什麼不買呢?真正應該被打擊的是生產盜版的獲利者。』她說,如果不存在盜版,自己還是願意花錢購買喜歡的正版音頻。
《中國分享經濟發展報告2017》指出,各類知識傳播新載體大量湧現,對於『知識』版權的界定相對模糊,保護力度還比較薄弱。如何做到最大限度的防止原創知識被抄襲傳播,成為知識付費的主要瓶頸之一。
分答和微博問答平臺也存在這種問題,有人會在『圍觀』後把答案公開傳播。

資料圖:侵權盜版及非法出版物銷毀現場。田進攝
對此,平臺該怎麼辦?姬十三說,『新的東西會出現很多無法界定的規范,我們也研究過這一問題。很多律師說這是知識分享,應該值得鼓勵,當然也有不同意見。關於這個問題界定我還不能清晰地回答。』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李俊慧在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指出,所謂『分享』,前提是分享人對其『分享』的產品或服務享有所有權,纔談得上『分享』。否則,未經授權的分享都是侵權行為,不論其是否打著『分享』的旗號。
他說,一些用戶將他人享有著作權的作品,不論是文字、音頻,抑或視頻,比如專業語音課程,在具有交易功能的平臺分享,不論是有償銷售,抑或無償分享,只要未經授權,都是侵權行為。
購買『知識』能否解決根本問題?
另外,一些知識付費平臺內容的含金量受到質疑:向購買者提供一段語音或一篇文章,真能解決他們的疑惑嗎?
『被提問的人說得挺好,但是對我幫助不大』,多名提問者在談及感受時這樣描述。有人認為,雖然能通過專家獲取知識、得到指點,但具體到自己的某個問題時,又似乎無法徹底解決。
興業證券報告以分答為例探討了這一問題。報告稱,60秒時間並不能給出真正有含金量的知識解答;語音回答質量有待考究,邏輯性、嚴謹性欠佳;碎片化的知識分享並不能取得真正專業人士的喜愛。
王昆鵬認為,知識付費平臺可以提供『知識』,但不能解決全部問題。『比如,如果你想了解疾病的情況,可以通過問答的方式,但是要治病的話,還是要去醫院。』
他說,關於問答類產品,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知識類的,以知識分享為主要方向;另一種是以獲得解決方案為目的,必須依靠專業服務機構給出方案,一起進入到解決問題的通道中。尤其是對於企業用戶而言,第二種方式則顯得更加重要。(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