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如何讓學生接受纔是學校應考慮的問題
對話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郭元婕
北青報:您怎麼看待給學生的自行車貼反光標識這件事?
郭元婕:從教委到學校層面為同學們貼自行車反光標識,保障夜間騎車安全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也為這些未成年的孩子們提供了多一層的保障,有著良好的初衷和目的。
北青報:那是不是學校強制貼反光標識的行為欠妥呢?
郭元婕:我認為不全是,問題不出在『強制』上,孩子的上下學路程不同於普通的騎車路程,屬於家校之間的這段距離,其實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依然有一定責任,強制給孩子們貼反光標識的做法實際上是教育責任邊界的進一步延伸。從某種程度上說,強制給孩子們貼反光標識纔是更負責任的做法。
北青報:那為什麼這種看似負責任的好事會引起學生們的反感呢?
郭元婕:中學生處於心理發展和不穩定階段,對自我物品的歸屬感和獨立行使權利的欲望越來越強,校方在執行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十幾歲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程度和現階段的心理狀態,不恰當的做法容易引起學生的反彈,充分考慮到學生心理感受並做出恰當交流溝通,是學校保障學生安全的『最後五米』,好的初衷纔會達到最大的效果。如何讓學生安然愉快地接受學校的安排纔是學校應該考慮的問題。
北青報:您有什麼好的建議嗎?建議學校應該怎麼做呢?
郭元婕:事先告知的效果會好很多。或者跟學生普及貼反光標識的意義,盡量指導學生們貼在不影響美觀又明顯的地方,畢竟很多學生的車都是他們的寶貝,如果破壞美感學生們自然會覺得心疼,並且表達不滿,要盡量兼顧美感和安全。
本組文/本報記者林艷雷若彤
學通社記者/翟妹楊震王一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