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字如面。在通訊方式發達的今天,短信、微信、郵件給人們帶來了信息交流的方便,但手寫書信的痕跡,穿越時光的價值,更加認真的態度,依然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家書、家信集也一向是被閱讀的經典文學對象。比如《傅雷家書》,比如魯迅許廣平的《兩地書》等等。
3月14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從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現居成都的著名女作家裘山山處獲悉,她剛剛完成一部20萬字的書稿,以自己在過去幾十年與父母的500多封家信為核心,並加上自己的回顧和解讀,書名就叫《家書》,預計在2017年年底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
朋友圈『曬』家信
引羡慕和感動
裘山山的父親於2013年8月去世。兩年後,她和家人在整理父親遺物時,在一個很舊的樟木箱裡,發現了滿滿一箱信件。『這些信件用報紙包著,細繩子捆著,上面貼著小紙條,注明了是誰的信,哪一年到哪一年。全都是父親的筆跡。當我們看到這樣滿滿一箱信件時,內心還是被震撼了,很感動,也很悲傷。尤其是我,自當兵後,一直沒和父母在一起,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全靠寫信。因此信特別多,粗略數了一下,有五百多封(510封)。』
裘山山即刻拍了幾張老信件的照片,發在朋友圈,引起了很大反響。『幾乎所有的朋友都被深深感動了。有的說,他的父母也為他保留了早年的信件,只是沒我那麼多;有的說,很遺憾自己的父母不會寫信,從來沒有收到過父母的信,很羡慕我;還有的說,幾乎沒有和父母分開過,所以沒有書信往來。更多的朋友說,這些信太珍貴了,你應該整理出來,寫本書。』
最終,在出版社的鼓動下,原本沒有這個念頭的裘山山,決定開始整理父母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寫給她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