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信藏著成長腳步
也是時代縮影
裘山山說,自己的父親是一名鐵道兵,『鐵路修到哪裡,他就走到哪裡』。母親是省報編輯,各有事業,兩人長時間聚少離多。裘山山說,『我們這個家總是分離,分離。』最極端的時候,爸爸、媽媽、姐姐與妹妹,一家四口分在四個地方。於是,寫信成了一家人非常頻繁的信息、情感交談方式。『我們的家不是在某一個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
在整理家信的過程中,裘山山說,她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長腳印,一步步,還算是踏踏實實的走來。更多的,是體味到了父母的培養教育之恩。青年時期,一直是在父母的關愛支持下成長的。同時,也一一回想起了和我一起成長的人,回想起了那些曾經愛護我,包容我的人。算是一個時代在一個小小家庭裡的縮影,是漫長的生命河流的流痕。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回顧。更重要的是,我可以以此,來紀念我的父親,感恩我的母親。
手寫信少了『很遺憾』
希望別消失太快
書信,歷來是人們流露真情的方寸之地。家人之間,通過家信能夠淋漓暢快地表達真切的關愛;情人之間,有時候當面無法表述的情感,通過書信就能夠向對方表達出口語無法傳遞的細膩、動人的情感。當人們在電視上津津有味地聆聽一封書信時,他們聆聽的是什麼?
談到翻看當年家書的感受,裘山山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說,自己有兩點深刻的感受:『第一,幸好當年寫了那麼多信;第二,記憶是靠不住的,爛筆頭勝過好記憶。』現在手寫信越來越少了,裘山山感到『很遺憾』,『書信越來越少也是無法轉變的,因為現在的交流方式太多了,也越來越方便快捷了,可能以後書信會被微信短信電話視頻等等徹底代替。希望不要消失得太快。書信與電子郵件的區別,跟紙質書和電子書的區別有些相像,紙拿在手裡的感覺還是不一樣的,而且書信還有個更讓人親切的因素,上面的字不是印刷出來的,是寫出來的。不管字好壞,都帶著寫信人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