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確性低,理解需連蒙帶猜
各路翻譯軟件讓人眼花繚亂,准確性到底如何?
許多網友在微博上曬出了自己使用翻譯軟件的搞笑截圖。開水間被翻譯成『open water』,簽到處被翻譯成『sign everywhere』,共享單車被翻譯為『share a bike』,逃離北上廣被翻譯成『escape from the north wide』……
筆者以網上一則《中墨合資企業擬進軍拉美市場》的英文報道為例進行測試,發現谷歌的拍照翻譯速度雖快,但錯誤頻出,幾乎看不出新聞的基本內容;百度的拍照翻譯速度很慢,新聞大意有所體現,但幾乎每段譯文都是病句,更別提准確性。如果將英文原文復制粘貼後翻譯,兩款軟件都能翻譯出大致內容,谷歌翻譯的准確性更高一些。
不過,對外語差的群體來說,翻譯軟件還是能派上用場。『爸媽准備去日本旅游,我要給他們多裝幾個翻譯軟件,萬一跟團走丟了聯系不上導游呢?』清華大學研三的小陸同學說。
針對出境游需求,多款翻譯軟件專門設計了機場、餐館、酒店、景點等場景,每個門類下都有使用頻度較高的口語整理,但有時也鬧笑話。『在泰國旅游時,有一次點餐,翻譯軟件把泰國香米翻譯成了茉莉花大米,服務員莫名其妙。』剛結束新馬泰自由行的小蘇抱怨說。
總體來看,翻譯軟件應對簡單短句還能應付,遇上長句或復雜段落,就會『束手無策』。測試過幾個熱門翻譯軟件的小陸坦言:『三分看譯文,七分靠猜,纔是使用翻譯軟件的正確姿勢』。
高效互譯,人機結合是前景
在網友的吐槽中,頻頻出錯的翻譯軟件被戲稱為『只生產段子』。對此,一位英語培訓機構人士分析,計算機的發展還完全無法做到結合語境來翻譯,『逐字翻譯』是普遍現象,因此難免出現可笑的差錯。
自去年AlphaGo大戰李世石以來,人工智能迎來了一股新熱潮,谷歌等多家企業已經開始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到語言翻譯領域。
今年年初,在韓國舉行了一場備受翻譯界關注的人機大戰,四位高級譯者對戰美國谷歌、韓國Naver等三家企業的人工智能翻譯軟件。雖然翻譯時間遠低於人工翻譯,但在遇到文學作品的婉轉表達時,人工智能明顯難以翻出言外之意。圍棋領域的AlphaGo戰勝了世界冠軍李世石,翻譯領域的人機大戰卻以人工智能的落敗告終。
韓國外國語大學同傳翻譯專業教授郭重澈表示,將來人工智能可以進行首譯,專業翻譯師則可以在人工智能首譯基礎上進行修改和修飾。業內人士預測,人工智能翻譯最快兩年內將可適用於日常生活場景的無障礙溝通,但機器人對文學類作品的翻譯,短時間內還很難達到人類專業翻譯師的水平。(實習生葉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