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手機不離身就能避免被騙? 揭秘電信網絡詐騙內幕
2017-04-11 09:02:47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杜曉 張佳欣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針對某個人下功夫

  深圳警方對此案高度重視,一方面與雲服務提供商和中國移動排查此類作案手段的受害人群,對同類案件進行串並處理;另一方面,某電商平臺金融部門通過調查受害者賬號被盜情況和資金去向,對被盜訂單進行關聯,排查可疑交易信息,確定嫌疑人真實身份和行動軌跡。綜合犯罪嫌疑人實施ATM無卡取款,以及某電商平臺金融部門多方提供的線索,警方迅速鎖定了嫌疑人的活動區域。

  2月19日,3名犯罪嫌疑人在遼寧省大連市落網。

  據深圳市公安局福田分局刑警大隊副大隊長羅成鋼介紹,經過調查,新加坡籍犯罪嫌疑人韓某是這個團伙的頭目,他用毒品控制桂林人陳某,讓陳某研究各種智能手機以及各種運營商的業務,從中查找漏洞尋找作案機會。陳某從2016年11月開始研究某雲服務平臺,經過兩個多月的研究和測試,他發現其中漏洞。掌握這門『技能』後,從2017年1月開始作案。

  中國移動信安中心品質管理處經理婁濤認為,目前,電信網絡詐騙形式呈現這樣幾個特點:詐騙目標精准化、詐騙腳本復雜化、詐騙鏈條產業化。『精准化是不法分子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個人信息,從原來的廣撒網向精准詐騙,剛纔講的這個案例就是精准詐騙的情況;詐騙分子往往會跟隨社會熱點來編制一些新型的腳本,詐騙腳本令人防不勝防;在鏈條方面形成了分工明確、相互配合、跨地域、專業化的整個一條產業鏈』。

  據了解,犯罪嫌疑人在研究每一位被詐騙人信息時,平均時間都需要7小時以上。犯罪嫌疑人會詳細研究受害人的消費習慣、受害人所綁定的服務以及如何從中把錢騙出來。

  對於電信網絡詐騙跨平臺特征,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東岱認為,這種情況實際上很正常,一旦雲服務或者其他某個服務平臺認證錯誤,就代表一個人被冒充了,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其他一系列的錯誤。

  用心理學研發劇情

  自徐玉玉案以來,電信網絡詐騙引起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對於電信網絡詐騙的發展趨勢,人們還需要有更深入了解。

  『從我們調查的情況看,詐騙產業鏈有專門的人去制作開發釣魚、病毒、木馬,有專人負責做個人信息的盜取,並且有專門的二手商進行販賣,他們把個人信息進行轉售,還有專人進行策劃。』360公司信息安全部負責人高雪峰說。

責任編輯:楊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