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與法
搜 索
武漢高校教師與人合伙開『制毒工廠』被判刑
2017-04-13 16:51:38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熊斌 徐金波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中新網武漢4月13日電 武漢某高校副教授張某某與人合伙開『制毒工廠』,毒品遠銷英美等國家。4月13日,武漢中院對這起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案公開開庭宣判,包括張某某在內的多人獲刑。

  2014年11月,武漢海關從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遞包裹中發現藏匿有若乾白色可疑粉末,經送交相關檢驗部門判斷為某類精神藥物。隨後幾個月內,該關連續8次截獲郵寄類似可疑白色粉末。這一異常現象引起海關緝私部門重視。經分析,這是一起有預謀的通過郵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背後很有可能存在一個制毒窩點。

  2015年5月,武漢海關將8次查獲的可疑白色粉末送公安部國家毒品實驗室檢測。經鑒定,其中兩個郵包中的可疑物品為『3,4-亞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屬國家管制的一類精神藥品。

  偵察機關於6月17日凌晨,迅速查封制毒窩點『武漢某化學有限公司實驗室』,控制現場實驗室人員,並順藤摸瓜,將楊某某、張某某、馮某、鮑某4名犯罪團伙全部抓捕。查封時現場約800平方米的實驗室設備還在運轉。

  據介紹,被告人張某某為武漢某高校副教授,在有機化學領域頗有建樹。張某某交代,他發現國外有些國家對已經列入管制的精神類藥品需求量大,而國內尚未將其列管,中間有利可圖,便與楊某某等人合伙注冊公司,以研制生產醫藥中間體等為掩護,非法從事精神類藥品的生產,主打產品為『3,4-亞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公司列為4號產品),並采取快遞『化名郵包』的形式,全部銷往英、美、澳大利亞等國家,還用比特幣等網絡貨幣收款以逃避打擊,年均獲利400餘萬元。

  『楊某某、張某某等人生產的部分產品,在2014年元旦起被中國列入一類精神藥品管制目錄。該公司試圖研制替代產品,但未成功。同時國外需求量大、利潤高,所以幾名被告仍繼續生產、走私、販賣上述4號產品。』主審法官介紹,『這是一種致幻性很強的新型精神毒品,屬於甲卡西酮類別,容易使吸食者產生精神依賴,社會危害性很大。』

  13日,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被告人楊某某、張某某、馮某、鮑某違反國家對毒品的管理制度,共同走私、販賣、運輸、制造管制精神藥品,構成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且數量大。其中,被告人楊某某、張某某提起犯意,組織指揮毒品的制造、運輸、走私、販賣活動,被告人馮某購買原材料,下達生產指令,向客戶發貨、收款,被告人鮑某某負責新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四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均起主要作用,但被告人鮑某某地位和作用小於其他被告人,法院酌情對其從輕處罰。被告人楊某某具有自首情節,依法對其從輕處罰。被告人楊某某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數量大,社會影響惡劣,論罪應當判處死刑,鑒於其自首等情節,對其可不必立即執行。被告人馮某具有立功情節,且歸案後認罪悔罪,有坦白情節,依法對其從輕處罰。

  法院審理後,作出如下判決:被告人楊某某、張某某、馮某、鮑某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判處楊某某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判處張某某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馮某、鮑某判處有期徒刑十五年,並處沒收個人財產八萬元。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