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作業莫留漏洞
『如果孩子真的要根據自己的觀察去完成月相圖,恐怕只能熬夜不睡覺了。』湯海明笑著說道。他坦言,借助搜索引擎或者自然課本,『猜』出月相變化圖並不難。但科學探究重要的不在於結果而是過程,從而引導孩子掌握實事求是、探明真相的方法。科學作業本身存在科學常識漏洞,難免讓人遺憾。他建議,這份作業不妨加一小題,就會變得很有意思。『當你沒有在晚上7時到9時的天空中看到月亮,想一想是究竟什麼原因?』如此一來,也能讓孩子定時定點仰望星空,做好記錄和觀測,而不是憑空想象。
湯海明說,這種常識漏洞一不留神,可能就會在文學作品乃至課文中出現。在日常科普活動中,經常有孩子最關心『天空中最亮的那顆北極星』在哪。這讓科普工作者們哭笑不得——放眼星空,北極星的亮度只有二等,遠比不上在上海夜空時常用肉眼就能輕松看到的織女星、牛郎星等。在幫兒子復習功課時,湯海明發現,在滬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課本中有一篇描述我國古代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童年故事的課文《數星星的孩子》,課文中寫到『離它們(北斗星)不遠,有顆最亮的星,叫北極星。』
『文學作品中為了體現主題,進行適度的強調或誇張無可厚非,但是編者不妨在注釋中標明科學的真相,避免誤讀。』湯海明說。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