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的高溫天氣主要是由於副熱帶高壓控制,以晴熱少雨天氣為主,白天受太陽短波輻射的影響,地面溫度會逐步上昇。同時,在高壓控制區盛行下沈氣流,形成一定的下沈增溫效應。在輻射增溫和下沈增溫的綜合作用下,就會導致高溫天氣的出現。北方出現的高溫天氣是由於受大陸暖高壓控制,天氣晴朗,太陽輻射強,高空盛行下沈氣流,白天地表昇溫快。
華北地區高溫熱浪天氣主要集中出現在6、7月份,佔高溫天氣的90%;華東地區高溫天氣主要集中在7、8月份,以7月中旬出現頻率最大;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主要集中在7、8月份,分別佔高溫天氣總頻數的85%、78%和80%。
高溫天氣以增多為主
東南及中西部增加顯著
最近50多年,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我國的高溫天氣是如何變化的?
中國整體夏季平均高溫天氣以增多為主(圖1),尤其在我國東南地區以及中西部地區增加最為顯著。
高溫天氣減少的地區則主要集中在華北部分地區,可能原因主要歸結為兩個方面。其一是該區域氣溶膠的增加,大多數的氣溶膠將太陽輻射反射回外部空間而具有冷卻作用,以此會導致高溫天氣的減少;其二,該冷卻趨勢與平流層溫度變化以及對流層和平流層的相互作用有關,對流層中上層存在正的溫度梯度以及東亞夏季風增強,導致在華北地區雲量增加,不利於高溫天氣的發生。
中國整體的夏季高溫日數從1960-2012年在波動中呈現明顯的增加趨勢。三個高溫天氣的頻發區域:新疆地區、東南地區和川渝地區,夏季高溫天氣顯著增加,每十年分別增加0.92、1.70和1.80天。三個典型區域夏季平均高溫天氣的年變化存在各自的區域特征,總體均表現為先減少後增加的趨勢。從20世紀6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末,高溫日數波動式略減;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高溫日數穩步上昇,增加較為顯著。
根據數值模式模擬的結果,未來幾十年在全球范圍內高溫熱浪天氣將變得更強、更頻繁,持續更久。
全球高溫氣象災害急劇增加
傷亡人數增幅超2000%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加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所引起的顯著熱島效應,使得全球范圍內的高溫熱浪天氣日益頻繁。高溫天氣作為一種嚴重氣象災害,其危害是多方面的。
高溫熱浪的頻發嚴重威脅人體健康,使人體不能適應環境,超過人體的耐受極限,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或加重,造成大量的傷亡。高溫天氣引發的傷亡率在各類氣象災害中位居前列,據世界氣象組織統計,高溫造成的傷亡人數從1991-2000年的6000人急劇增長到2001-2010年的136000人,增幅超過2000%,遠高於所有極端天氣(包括高溫、冷凍、乾旱、洪澇和風暴)總共造成的傷亡增長率(20%)(圖2)。

數據說話
北京夏天越來越熱數據告訴你這不是幻覺
張永寧尤煥苓陸寧
近30多年,北京第一個高溫日出現時間越來越早,高溫日越來越多,持續高溫越來越頻繁。
首個高溫日來得更早了
近30多年,北京第一個高溫日出現時間越來越早,上世紀80年代,常出現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到21世紀,往往還沒到6月中旬氣溫就躥至35℃以上,只有兩年高溫日拖到7月纔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