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全球首例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產『重量級』幼仔
2017-08-07 09:58:36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首例的宏大背景

  被譽為『活化石』的大熊貓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萬年,到了20世紀,陷入瀕危境地。

  圈養作為保護、研究大熊貓的有效手段,目前已經十分成熟。截至2016年底,全球圈養大熊貓數量達471只。但這個數字背後,野生大熊貓數量之稀少,仍然令人擔懮。根據『熊貓四調』數據,目前,中國的野生大熊貓數量僅為1864只。

  『野外引種試驗是一個新突破。』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黨委書記張志忠說,大熊貓回歸野外,參與種群繁衍,是大熊貓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而圈養大熊貓與野生大熊貓自然交配並產仔,為大熊貓保護提供了又一種新方式,『不僅可以實現圈養種群和野生種群的血緣交換,還將為野生大熊貓種群復壯,以及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起到積極作用,推動中國大熊貓保護工作的發展。』

  2016年底,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率先啟動了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研究工作,『草草』成為圈養大熊貓野外引種的首例個體。

  『熊貓爸爸』像

  他發明『胡氏方法』調查大熊貓數量和密度

  研究國寶的『國寶』

  要談論大熊貓保護這一話題,胡錦矗是繞不開的人物。這位西華師范大學珍稀動植物研究所教授、原所長,是世界著名的大熊貓研究專家,也是中國大熊貓研究第一人。

  作為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生態生物學研究的奠基人,胡錦矗身上的綽號很多,『熊貓教父』、『熊貓教授』、研究『國寶』的『國寶』……每一個稱呼後面,都是他數十年來在大熊貓保護領域作出的累累貢獻。

  胡錦矗與大熊貓的緣分始於1974年。這一年,他受命進入四川臥龍,組建了30人左右的四川省珍稀動物資源調查隊(又稱『野調隊』),對四川所有的大熊貓棲息地進行摸底調查。也是在這一時期,他開始研究大熊貓咀嚼竹子的行為,並在不久後發明設計了大熊貓調查『咬節法』,又叫『胡氏方法』。

  什麼是咬節法?大熊貓吃竹子,咬下竹節,消化後排出紡錘形的糞便。糞便約10厘米長,其中通常殘留有小竹節。通過這些小竹節表面殘留的大熊貓牙印,分析咬痕的齒寬等特征,研究人員可以判斷不同大熊貓個體的細微差別,從而得知大熊貓數量和密度。

  我國從第三次大熊貓調查中開始使用咬節法,且沿用至今。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