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過了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的接力棒
被當成『情敵』爬樹和熊貓『對吼』
現在,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澤鈞,接過了中國大熊貓第三代科研者的接力棒。
張澤鈞24歲時師從胡錦矗,今年是他『抱著熊貓過日子』的第21年。多年來,他在拓展完善咬節法的同時,還研發了隨機節點法等大熊貓調查特有的研究方法。
更多的時候,他像『野人』多過科學家。野生大熊貓往往生活在原始森林中,每進山一次,他都會把自己搞得胡子拉碴、衣衫襤褸。『大熊貓平時看到胖嘟嘟、慢吞吞,乖得很,但到了發情交配期就會性情大變,脾氣暴躁。』2009年3月,他帶著團隊在佛坪自然保護區考察時,發現觀測點對面的山坡上有熊貓在打斗,『根據經驗判斷,它們可能是為了爭奪交配權。』
張澤鈞悄悄尾隨熊貓上了山。原始森林裡落葉厚厚鋪了一地,一個不小心,腳下的葉子被踩出了沙沙的響聲。2只大熊貓頓時警惕起來,其中一只立馬把他也當成『競爭對手』,轉身就來了一個『回馬槍』。
山坡上無處可躲,情急之下,張澤鈞迅速爬到了旁邊一棵大樹上。此時大熊貓轉『攻』為『守』,一屁股坐在了樹下,並對他開始了『狂吼』。『莫辦法嘛,我也怕它爬上來。一著急就跟它對吼起來了。』一人一熊貓,隔著一棵樹相望,張大了嘴比誰的聲音更大,這個場面想象一下似乎很萌,在那一刻卻性命攸關、千鈞一發。不久後,大熊貓吼累了,也可能發現這個『情敵』沒什麼威脅性,轉身離開。危機解除。
2016年,張澤鈞和其他數名科學家一起,發現了一個重要的數據——野生大熊貓種群長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棲息地面積為114.7平方千米。這對野生大熊貓小種群的科學保護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