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暑期,就是學生實習的高峰期,部分網絡電商平臺出現『實習證明』交易,售價普遍在數十元至數百元之間,並可根據購買者要求進行『私人定制』。此外,根據實習證明中單位、公章、評語的不同,售價也相應有差異。有賣家稱,每年到8月份左右,都能接到不少問詢,其中絕大部分為在校大學生。(8月8日《新京報》)
常言道:『沒有買賣便沒有傷害』。暑期還在進行時,而作為暑期核心作業的『社會實踐』儼然蛻變成一張張可以公開叫賣的『實習證明』,幾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私人訂制』實習證明,通過互聯網平臺的勾兌像雪片一般飛往南北東西,良善初衷的『社會實踐』課儼然在不少人眼中流為一種形式,一個可以輕松應付的包袱,豈止是『社會實踐』的悲哀!
平心而論,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諸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等的古訓言猶在耳。大學生青年本可以利用暑期的時間,參與到本行業、專業的社會實踐中去,到企業車間、到田間地頭,不僅僅能深化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應用,也是『知行合一』的本質要求,更進一步說,對於以後畢業就業、以至於人生事業的發展,都是受益匪淺、終身受益的。
而暑期『實習證明』之所以成為香餑餑,不外乎二個緣由:一則有的學生或忙於考研復習,或社會資源缺乏,沒空或不能參加暑期『社會實踐』活動,而學校對『實習證明』的要求是剛性的,不可或缺的畢業門檻,不造假該如何?二則學校對學生暑期的『社會實踐』作業不是倡導性、鼓勵性要求,而是強制性的,甚至與是否能順利畢業掛起勾來,在這個層面講,那些不具備條件或擠不出時間參加社會實踐的學生算不算被學校『逼良為娼』?
不難看出,是誰促使了網絡平臺制假販假生意的紅紅火火,到底是學生們急於用一紙虛假的『實習證明』來論證自己不虛度光陰?還是學校方面管理上面簡單、機械,唯『證明』是信呢?相信讀者不言自明。
虛假『實習證明』對學生們而言,是自欺欺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個毫無疑問,而學校方面為『證明』而『證明』的暑期社會實踐管理方式,是否也應該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了呢?
實際上,『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要檢驗一個學生暑期是否真的參加了實踐活動,『是鹿是馬拉出來溜溜』,甚至是一舉手一抬足都能窺探出究竟的,何需那一張難辨虛實的所謂『實習證明』呢!
稿源:湖北日報網
作者:徐義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