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禁忌映射素質盲區
最近,在雜志社從事攝影工作的李先生收到社裡為年輕人派發的《機關行為36忌》。翻開書本,裡面包括了『不上問、不越級行事、忌逆反逞能、忌貶人損己、不能唯唯諾諾、不可搞小圈子……』『我們又不是機關單位,自己做好分內的工作不就行了嗎?何必搞這種培訓?』李先生莫名其妙,『何況,連不能含胸弓背都寫上了,有必要嗎?』
實際上,很多市面上的暢銷書雖然掛著『職場禁忌』的大旗,在內容上卻仍屬於情商培訓。遵從規則、尊重上級、理解同事、愛護下屬,甚至一些基本的禮貌、禮儀都是每個職場人應有的基本素養。也就是說,除了特殊工種的一些剛性要求外,禁忌的基本目的是讓工作環境處於人際交往的舒適區內,而使工作者能夠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愉快地融入。而年輕人初入職場遇到的一些令他們困擾的『潛規則』,其實可能僅僅是由於其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或人際交往技巧而形成的。
『辦公室來了一個90後小姑娘,張嘴就管我叫姨。』平時最忌諱提到年齡的餘小姐對新同事很有看法,『所以我都避免跟她有工作之外的交流』。
『已經暗示過她,公司希望女員工的裙子在膝蓋以下,她卻充耳不聞。』對於入職不久,卻不重視著裝禮儀的女下屬,黃經理表示對她『有待觀察』。
由於大學生一直接受應試教育,而忽略一些基礎的禮儀、禮貌和文明培訓的教育,因此,高學歷人纔表現出的交往低素質行為,很容易形成職場短板,進而因觸碰到許多本不應該出現的職場禁忌而被動『買單』。
『現在大學普遍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也有有關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方面的教育,例如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就業指導等課程。但對具體的行業,學校難以對職場禁忌進行全面深入的介紹與分析,尤其是屬於某些潛規則的禁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劉文軍建議,未來可以通過強化職業生涯指導,尤其是更好地將職業指導與現實中的職場禁忌相結合來加以改善。
職場禁忌是規則也是文化
『如果老板給我安排了工作任務,那我的確應該傾力完成,但是要我給他端茶倒水、收快遞,甚至在酒桌上幫他擋酒,那我很難接受。』受到在美國求學的影響,郭先生常常對領導的一些日常要求說不,並逐漸導致了他對領導的逆反心理。
不久前,郭先生因認為自己不受重用而遞上了辭職信,並把自己內心對老板的看法和盤托出。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領導非但沒有責備他,反而告訴他,此前將一些本應由秘書做的事情交給他做是一種信任的表示。
『原來,理解領導的意圖也是職業的一方面。某些禁忌可以規避直接衝突,使領導和下屬間采用一種更為圓融的方式進行有效溝通。』領悟了這些道理,郭先生也認識到了相互理解的重要性。相比郭先生,在日企工作的王小姐則表示,受日本文化『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影響,多年來,日企中的一些職場禁忌讓她難以適應。
『國人那種長輩照顧晚輩,請客吃飯甚至噓寒問暖都淡化了。婚姻、孩子、配偶、房子等私人問題都是禁區,大家不會主動去詢問。別說打聽工資,就算是問問日常的用度花費、出門旅行幫同事帶東西這些行為也都被視為不禮貌。』王小姐說,沒有了溫情脈脈的人情往來常常令她倍感失落。
『各種職場禁忌的產生或許都有具體原因,但歸根到底,從社會契約論的角度看,都與契約的不完備有關,導致一些難以明確的行為規范只能以潛規則的形式存在。職場禁忌中的大部分,尤其是非正當禁忌,往往屬於潛規則,這由不同的國情和文化價值判斷所決定,很難避免。』劉文軍說,大到國家之間的差異,小到行業、公司之間的區別,職場禁忌也正是社會文化、企業文化和個人價值判斷之間動態博弈的生動表現。
『職場禁忌不是為了困住員工,而是為了讓大家達成共識,認同一種具體的企業文化。』劉文軍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