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市級榮譽還想當特級教師?
張建國
每逢評選特級教師的通知下發之際,我們往往聽到這樣的嘆息:『唉,我其他條件都符合,就是沒有市級以上綜合榮譽!』『看樣子,我這輩子都沒有希望評上特級教師了,因為我們這種只會老老實實埋頭苦乾的人,要想獲得市級以上綜合榮譽,談何容易?』……
翻翻相關通知或文件,還真是的。比如,某省評選特級教師,明確規定基本條件之首就是:『曾獲得過市級或兩次縣級以上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等綜合性榮譽稱號。』
唉,這市級以上綜合榮譽,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呀!很多只顧埋頭苦乾,而且其他各個方面實績都很突出的教師,都覺得如此『一夫』,過於霸道,有些蠻橫,因為正是這樣的『一夫』,讓很多教育教學實績非常突出、科研成果頗為豐碩的教師,要想參加評選特級教師,幾乎連門兒都沒有!如此『一夫』,可以說是寒了很多想做事、真做事、善做事的教師的心。
首先,從目標指向的層面上看,容易讓人誤解為市級以上綜合榮譽的獲得與享有,比專業發展的追求與實績更為重要。
特級教師是屬於某一學科、某一領域中的專業榮譽。評選特級教師亦即評選專業人纔。既然是評選專業人纔,就應該注重評比教師的專業實績、表現與發展。專業能力強、專業實績優、專業表現佳的教師,理所當然地應該有機會順利地參加評選,纔容易榜上有名,獲得應有的專業榮譽,享受應有的相關待遇。更何況,能夠悉心教育與教學、醉心科研與寫作,表現與實績都很突出,就是『師德高尚』的最好證明,為何非得持有市級以上綜合榮譽證書,將他們拒絕於參加評選的大門之外不可呢?而讓市級以上綜合榮譽『一夫當關』,意味著教師如果沒有獲得過市級以上綜合榮譽,那麼,即使你的專業實績再優秀,專業發展再出色,也只能陷入被『拒之門外』的窘境。
其次,從師德考量的層面上看,獲得『市級以上綜合榮譽』與『師德高尚』之間,並不是對等關系,也不存在矛盾關系。
也許有人會振振有詞:評選特級教師,當然是為了引領廣大教師朝著『德纔兼備』的方向發展。所以,『德』與『纔』不可或缺,並且『德』為第一要素。乍一聽,似乎有理;細究之,不敢苟同。不錯,評選特級教師的首要條件就應該也必須是『師德高尚』。但是,獲得市級以上綜合榮譽的教師,就肯定比沒有獲得的教師『師德高尚』嗎?反之,『師德高尚』的人,就一定有機會、有可能、有必要獲得市級以上綜合榮譽嗎?沒有獲得過的教師,是不是就意味著『師德』不夠『高尚』?如果類似的觀點有市場,那麼,在『僧多粥少』的當下,豈不是在暗示甚至倡導大家『爭奪』市級以上綜合榮譽?如果大家都覺得應該『爭奪』,那麼,擁有市級以上綜合榮譽還能成為師德高尚的一種證明嗎?
第三,從方法操作的層面上看,以市級以上綜合榮譽『一夫當關』,不容易讓真正『德纔兼備』的教師有機會參加評選。
應該說,當下的評選,尤其是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實績評估,還是比較客觀公正的,因為執教公開課、發表論文、課題研究等方面的實績,都是可以通過量化來評定分數的。而且,為了確保公平公正,相關組織評選的大多是外聘評委。評委不知道參評材料是誰的,所以,就無法也不必考慮人的因素或有所顧忌,只要根據送評材料給予客觀公正的評分即可。而綜合榮譽的評選則大為不同,學校或相應主管部門往往考慮到的人的因素比較多,其公平公正程度就可想而知了,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很多時候,那些專心教學、癡心研究、實績突出,卻不怎麼知道迎合、更不善於變通的教師中,又有多少能夠獲得市級以上綜合榮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