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小學一年級增設科學課
多校老師暑假備課忙
本報訊 9月1日起,小學一年級將開設科學課。這個暑假,不少學校的老師們已開始『預習』課程,有些學校還專門請來『外教』輔導科學課老師。
根據教育部最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小學一二年級每周原則安排不少於1課時科學課程。科學課教材則有9種選擇,包括河北人民出版社、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教育科學出版社等版本,各區教委可按照需求自由選擇。
業內人士介紹,一二年級學生科學課不會像高年級一樣強化探究模式,構建概念等,更多地是讓孩子們在生活化和趣味化的活動中去觀察、描述,從而感知科學,構建科學概念。比如教育部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中涉及『了解地球形成晝夜交替等有規律的自然現象』,一二年級時,學生的學習目標是描述太陽每天在天空中東昇西落的位置變化;描述怎樣利用太陽的位置辨認方向。三四年級的學習目標則是描述一天中太陽光在照射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五六年級學習目標則是要知道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形成了晝夜交替與天體東昇西落的現象,知道地球自轉軸及自轉的周期和方向等。
為了教好科學課,暑假裡,老師們也不清閑,忙著『預習』。豐臺一小還給老師們請了『外教』,布置了『暑假作業』。該校校長殷楠介紹,這次的課程標准是年初發布的,所以學校已經提前做了准備。『我們組織無邊界課程研究,外聘一些專家來輔導老師。』她說,全校年輕老師經過層層選拔,確定了12名不同學科的老師成為第一批學員,他們被分成3組,暑假要完成跨學科的課程設計,預計下周就會『答辯』。殷楠說:『科學精神,要從老師開始養成。上科學課也決不能「照本宣科」,老師既要把握科學素養培養上的縱向橫向脈絡,也要關注與其他學科的橫向關聯。』史家小學也已儲備了相關教師,在落實新課標的基礎上,更好地實現低年級與中年級的課程銜接。
科學課的『教室』也與眾不同,不僅僅局限在校園裡。家庭、社區、公園、田野、科技館、博物館和青少年科普教育實踐基地,都將成為科學『課堂』。殷楠說:『上科學課不會局限在教室裡,上下課鈴聲也不會是教學的起點和終點。上課的目的是讓孩子養成科學思維的習慣。』
據了解,目前,不少小學已開始為科學課添硬件,比如打造海洋教室、建築搭建教室、3D打印教室等。『教學資源會越來越完善。』殷楠介紹,該校還打算與周邊的企事業單位合作,開發更多資源,幫助孩子們實現科學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