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哈爾濱8月24日電 很多人在注冊微信、微博、淘寶用戶時,都點擊『同意』隱私條款,但對具體內容可能並不了解。為落實網絡安全法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要求,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國家標准委等四部門組成的專家工作組24日結束對首批10款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評審,規范其收集、保存、使用、轉讓用戶個人信息的行為,督促整改不合法的條款。
首批被評審的網絡產品和服務為:京東商城、航旅縱橫、滴滴出行、攜程網、淘寶、高德地圖、新浪微博、支付寶、騰訊微信、百度地圖。專家對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內容、展示方式和征得用戶同意方式等進行綜合評判。記者在評審現場看到,在評審推動下,有的被評審網絡產品和服務已允許用戶注銷賬號並在一定時限內刪除個人信息,有的用一圖讀懂形式告知用戶提供哪些服務對應要采集哪些信息等。
評審組專家表示,本次評審工作就是要讓網絡產品和服務的隱私條款內容符合網絡安全法規定,不違背法律法規與用戶約定采集個人信息;在展示方式上,鼓勵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簡潔、精煉的隱私告知,真正做到明明白白告知,實實在在遵循用戶自主意願;征得用戶同意必須向用戶展示隱私條款後,由用戶做出選擇性同意操作,例如用戶主動聲明、主動勾選、主動點擊『同意』『下一步』等。
此次中央網信辦等四部門聯合啟動的隱私條款評審工作,采取分批選取重點網絡產品和服務,對隱私條款進行分析評審。希望通過評審和宣傳形成社會示范效應,提昇行業整體個人信息保護水平。9月下旬將公布首批網絡產品和服務的評審結果。有專家表示,隱私條款評審只是第一步,還應由國家主管監管部門對履行情況開展監督檢查。

數據時代的隱私之戰
數據泄露事件頻發,暴露出互聯網時代的治理漏洞,也暴露出互聯網時代中數據隱私的保護與監管、保護與共享等諸多矛盾,對各國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民網評:把販賣公民隱私信息的『內鬼』抓乾淨
最高法、最高檢聯合發布了《關於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明確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受到社會普遍關注。
毋庸諱言,信息化是雙刃劍,便捷性和安全隱患交織緊密。很多人,每天都會接到陌生來電,微信、短信騷擾。就在前兩天,筆者又接到一個來自廣東雲浮的10000號電話,雖然已知騙術失效,可就是這個騙子,隔三差五就會打來騷擾,讓人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