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首次不便捷
隨後,記者在天通西苑南公交站,看到同樣懸掛在欄杆上的十幾把共享雨傘,因前來乘坐公交車的市民幾乎均帶了傘,呆了20多分鍾也不見有人取用。但途中,有不少人出於好奇拿起傘來研究把玩。
倒掛的傘柄處懸掛著一個附有二維碼的小牌子,下邊是數字打亂的密碼鎖。掃描二維碼後出現下載頁面,而在下載該軟件前,需下載另一軟件,稍顯麻煩。記者打開軟件後,注冊並實名認證後,被要求支付29元押金,支付押金後又被要求最少充值9元纔能使用。再次輸入雨傘編碼後,跳出一串解鎖密碼,輸入解鎖碼後雨傘纔可正常打開。整個過程下來,已過去十來分鍾。記者前後掃碼兩把雨傘後,發現其中一把雨傘密碼無法開傘。
現場候車的人對共享雨傘的態度也褒貶不一。『交29元再加9元租一個雨傘,我更願意地鐵口花十來元買一把,用完也還是自己的。』一位中年女士如是說。不過另一個年輕小伙子表示,如果在天氣惡劣又沒傘的緊急情況下,共享雨傘很實用。
創始人:將繼續投放
記者聯系到該品牌共享雨傘創始人趙書平,他告訴記者,前日下午起,在昌平部分地鐵口、公交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共投放了3000把共享雨傘,從工作人員回訪的情況來看,發現使用率還不錯。他介紹,此前,公司已在20個城市投放共享雨傘,北京是第21個。『因為北方的降雨沒有南方那麼普遍,所以我們在投放數量上也會有所考量』。
因考慮到一般雨傘會被用戶帶回家,趙書平表示,為了不侵犯別人的隱私,因此雨傘沒有裝置定位系統。『而且要強調的是,與其他共享產品有一點不同的是,共享雨傘並非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我們是為了給大家「應急使用」,用戶在使用後可以將它共享給別人來完成循環』。
據介紹,目前在昌平區投放的3000頂雨傘只是一次小試驗,此後該公司仍會根據天氣情況和使用情況在北京繼續投放共享雨傘。
線索: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