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5後陸續入職:『畢業就工作』觀念松動,專家建議合理定位
『隨性』簡簡單單的兩個字,是95後畢業生餘熙對自己的評價,從一個月前結束的畢業典禮到現在,他一直沒有著急去找一份工作,『我是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什麼』。
餘熙告訴澎湃新聞,由於自己大學所讀的專業和自己希望工作的方向不對口,所以現在不著急找工作,他認為,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影響自己一輩子的事情。
2017年畢業季,第一批95後畢業生從象牙塔步入社會,這無疑為當今的職場環境增添了一股新鮮的血液,然而與以往不同的,95後畢業生就業標准變得『隨性』了起來,『畢業就應當立即工作』的固化觀念迎來衝擊,『慢就業』『不就業』『特殊就業』加入了新生代畢業生們的選擇。
幾位95後不參與『普通就業』的應屆畢業生對澎湃新聞表示,對於他們而言,參與普通工作,並不是他們畢業後唯一的選擇,『自己想要什麼』已然成為擇業路上最重要的因素。
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申國昌表示,大部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為大學生提供了『慢就業』、『不就業』的溫床和土壤。但他認為,大學生需要不斷調整就業心態,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高工資等人人羡慕的體面職業,而應當自我合理定位、全面了解市場,及時就業,減輕家庭負擔,早日為社會做貢獻。
上海政法學院社會學教授章友德則認為,具有慢就業、不就業或特殊就業觀念的同學,要比正常就業的同學更具優勢,『他們不是為了就業而就業,而是真正思考了市場需求、消費者需求等導向,再結合自己的興趣點創造新的需求導向,這一代人恰恰是能夠推動中國社會創新、經濟轉型與發展的一代。』
慢就業:最重要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今年剛剛從武漢傳媒學院畢業的徐建波,已經換了好幾份工作,目前正處於尋找下一任工作的狀態中。
『工作可以慢一點找,不用太過於著急,這份工作不行就換下一份。』徐建波對於自己現在所處的狀態並沒有感受到太多的壓力,在他看來,找實習還是拿offer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徐建波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父母都是個體商戶,在就業方面,雖然還沒有確切的工作,但他已經有了明確的方向。『他們不會乾涉我的,雖然是男生,但他們也沒有給我太多壓力,我自己心裡也有分寸。』
學媒體融合專業的徐建波,早在畢業前,就已經有了豐富的實習經驗,曾在兩家攝影公司、兩家傳媒公司實習過,還曾參加過湖北衛視大型綜藝節目《如果愛》的節目拍攝。在學校裡,他也是個優秀的學生,畢業作品《末代扁擔》,曾被評為優秀作品在全校放映展示。
但這些成績,並沒有讓他如願的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他告訴澎湃新聞,自己想在影視這條路上走得更遠,所以一定要找准一條路。『小時候看《春田花花同學會》只是覺得搞笑,現在看起來,其實裡面有很多諷刺生活的心酸。』工作的迷茫,也讓徐建波不敢在自身發展上有所怠慢。
和徐建波同校、同年級的應屆畢業生胡御風,也是至今還沒有找工作,他告訴澎湃新聞,剛剛畢業他就報了一個軟件課程學習班,11月份纔結束,預備明年過完年後再去上海找工作。
談及畢業後如此之長的『擱淺期』,胡御風顯得非常坦蕩:『急什麼,所謂車到山前必有路嘛。』而和他有同樣想法的大學生,並不在少數。
廣告學專業畢業的餘熙就有類似的想法。從小喜歡藝術的他,大學選擇專業時因一念之差選擇了廣告學,和自己原本打算的服裝設計和雕塑有一定的出入,這樣餘熙在找工作的時候格外矛盾,『廣告偏向策劃和實際運用,而我想做的工作是偏向於藝術的。』
由於沒有找到一份結合兩個專業(藝術類專業和廣告學專業)的工作,餘熙畢業後一直沒有工作。在他看來,工作不著急,『先要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雖然內心明白不能著急,但壓力卻還是有的,『(壓力)多半來自家庭吧,畢竟畢業了還是要花家裡的錢,有點過意不去,還有就是社會壓力,自己的工作經驗不足,有時候不容易被公司接受,最後就是心理上的壓力,身邊很多同學都已經選擇了工作,而我還在原地踏步。』
迫於各方面的壓力,一直堅持『隨性』、要找一份自己喜歡工作的餘熙,決定近期先接觸一下專業對口的廣告公司或者純藝術類的公司感受一下,積累一些工作經驗,『也不能總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