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經濟水平提高,大學生沒有迫切就業壓力
新環境下,像莫子豪、劉子楓、餘熙這種就業觀的95後畢業大學生並不在少數,年輕、有想法,卻又『自我』『任性』的這一批95後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更加靈活,就業觀念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變。
據第三方機構林克輿情監測結果顯示,2017屆畢業生中的『95後』,在面臨畢業後自己的去向時,各有各的抉擇,其中56%的學生決定畢業後立即工作,25.5%的學生選擇了『慢就業』的方式。
為何會選擇『慢就業』?在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57.7%的畢業生選擇了『慢就業』,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其次是希望能『理性尋找發展方向,不願意在沒有找到方向前被具體工作束縛。』
對於95後大學生的『慢就業』『特殊就業』和『不就業』,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申國昌認為,由於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導致大學生沒有迫切就業的壓力,部分還產生了畸形的就業觀。
『現在95後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導致大學生產生了畸形的就業觀,根本不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職場需求,也不了解社會行情,就一味高估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一般職業。』此外,申國昌認為,大部分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為大學生提供了『慢就業』、『不就業』的溫床和土壤。
他指出,有部分大學生的確是因自己的專業方向、知識技能、綜合能力等因素,在就業中屢遭失敗,被迫導致難就業、緩就業。但當前,不少大學生在自身拒絕就業,甚至在等待家長提供幫助,試圖通過家長的人際關系找到自己滿意的職業,因此,出現『慢就業』『特殊就業』現象。
對於申國昌的說法,章友德表示贊成,『95後的大學生都生長在物質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環境中,學生們的就業心態能夠有底氣的發生這樣的變化。此外95後們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所受的家庭教育也更為開放,家長們鼓勵孩子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幫助孩子重視自己的性格塑造。』
對此,章友德表示:『現在適逢中國經濟轉型,就業與創業是當下許多學生們都在思考的問題,現在這樣一群具有慢就業、不就業或者特殊就業觀念的同學,要比急於就業的同學更具備優勢,他們不是為了就業而就業,而是真正思考了市場需求、消費需求等需求導向,不再僅僅將自己放在「螺絲釘」的老地方,而是結合自己的興趣點去創造新的需求導向,這恰恰正好是最能夠推動中國社會創新、經濟轉型與發展的一代人。』
但申國昌認為,這並不是一個有利於社會發展的好現象,大學生的就業觀念急需改變,『社會上的職業豐富多彩,高校的專業多種多樣,人的能力各具特色,因此,只要能在社會上找到合適自己的職業,對個人來講就是一種幸福,對社會而言就是一份貢獻。』
關於大學生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滿意的工作?申國昌建議,一方面,需要大學生平時注重積累專業知識、提昇綜合能力,在就業過程中能吸人眼球、打動招聘人員;另一方面,需要大學生不斷調整自己的就業心態,不能一味追求大城市、高工資等人人羡慕的體面職業,而應當自我合理定位、全面了解市場,這樣有利於及時就業,為家庭減輕負擔,早日為社會做貢獻。
(文中受訪者餘熙、徐建波、胡御風、劉子楓、周夢潔、莫子豪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