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後女孩與3800年前的火燒溝彩陶
一說起做陶器或者陶藝,在大城市的人眼中,就是在裝潢雅致的工作室裡,穿上美美的圍裙,用雙手把細膩的泥攏成一件器皿,消磨一個下午,再曬個朋友圈,總之十分文藝。但對90後姑娘李娜來說,氛圍截然不同。
李娜的工作是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彩陶研制中心(以下簡稱『研制中心』)做彩陶。所謂研制中心,其實是縣城近郊3間沒有任何裝潢的活動板房,由車庫改造而來,甚至沒有廁所。屋裡最大的裝飾品,是一幅佔了一面牆的彩陶圖譜。
從2015年7月大學畢業起,李娜已經在這兒待了兩年。她唯一的同事兼領導,是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火燒溝彩陶陶塤制作技藝』傳承人關振國。
研制中心目前還處於仿制階段,嚴格依據文物的器型和紋飾而做陶器。迄今3800年的火燒溝彩陶,就在這一老一少兩代人的手中慢慢成形。

李娜正在繪制彩陶紋飾。
土與青春一起飛揚
關振國今年55歲,玉門人,從小喜歡畫畫,在那個沒有電腦制圖也沒有噴繪的年代,玉門市文化館的展板,很多都是他親手畫的。在參與1981~1985年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甘肅玉門段的工作時,他第一次注意到,原來家鄉還有名聲在外的火燒溝彩陶。
火燒溝位於甘肅河西走廊,因為遺址周圍是一片紅土山溝,土似火燒,而得名『火燒溝文化』。1976年,火燒溝遺址發掘工作開始,共清理了300餘座墓葬,出土了大量彩陶。火燒溝遺址也被中華文化遺產學會評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最初就覺得是幾個斑駁的罐罐子,好奇幾千年前的人怎麼會畫出如此勻稱、流暢的圖案。後來看到《中國彩陶圖譜》中有對火燒溝彩陶的詳細描述,我纔知道,紋飾代表的是當時人們的生活,比如,方格代表田地,那是遠古先民的智慧和對美的追求。』關振國回憶,那時候資料不全,也沒有網絡,對火燒溝彩陶的興趣就被暫時掩埋了。
直到2014年3月,火燒溝仿古彩陶研制中心在關振國的多方奔走下終於建立了。但地方政府能給的也只有3間車庫和最基本的原材料。3月的西北還是嚴冬,為了趕進度,關振國帶著玉門美術館幾個工作人員在沒有暖氣的車庫裡選土、和泥、練習拉坯,經常乾著乾著水就結冰了。
請來教彩陶制作的老師告訴關振國,你們起碼3年纔能做出成品,但最後,他們只用了一年多時間,就出爐了第一批成功的作品。當然,背後的代價是燒壞了好幾窯——一窯就有三四百件陶罐。
2015年7月,李娜從鄭州一所大學的雕塑專業畢業,正式跟著關振國學做彩陶。在她之前,和關振國學做陶的有電焊工出身的、有當過屠宰場工人的、也有做過家裝的,但沒乾多久都紛紛走人。大概在親身體驗後,他們都發現,相比原來的職業,做彩陶真是一個又累又不掙錢、而且看不到前景的行當。
『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搞衛生。西北的灰本來就大,我們做陶器,要選土,灰就更大。如果隔壁那間車庫的泥土粉碎機一開,這間屋子也得塵滿面。』采訪李娜前,她說先要收拾收拾,但踏進研制中心(其實更像工廠車間)的門,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也沒看出她收拾了哪裡:澄泥池裡盛著沒用完的泥,盆裡裝著土,地上、工作臺上、凳子上……屋裡到處都是土。陶器的制作過程決定了這是一份土與青春一起飛揚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