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90後女孩與3800年前的火燒溝彩陶:就像與先人對話
2017-09-05 10:38:33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沒有編制沒有男友但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念頭

  做彩陶是一份很『土』的工作,李娜介紹,在上手拉坯之前,就有一套繁瑣的工序:首先是選土,以火燒溝遺址附近(非保護區內)的紅土最佳;然後是篩土,剔除土壤裡的雜質;接著是粉土,將篩乾淨的土倒入粉碎機碎成面粉狀;再是泡土,在泥池中倒入適量的水,將粉好的土均勻地撒入水中,讓其自然吸水沈淀;然後是和泥,將泡好的泥放入和泥機攪拌,實時摻入乾土;最後是煉泥,將和好的泥放入煉泥機,把泥巴中的空氣排乾淨。

  接下來,經過拉坯、陰乾、修坯、彩繪、再陰乾、曬乾、燒窯、冷卻、除鹼、打蠟或做舊等十幾道工序,任何一步都不出錯,纔能誕生一件彩陶器。

  李娜上大學時就喜歡陶藝,雖然是雕塑班的學生,但隔壁陶藝班的畢業答辯,她從頭聽到尾,大三時,還和同學專程到景德鎮學習了一個月。聽說家鄉玉門有專門做彩陶的地方,李娜一畢業後就風塵僕僕地回來了。

  故事猜中了開頭——李娜在研制中心學習拉坯、彩繪、燒窯等工藝,進步迅速;卻沒有猜中後續——整天和泥巴打交道,接觸不了人,父母又住在80公裡之外的玉門老市區,獨處成了一個年輕女孩常規的生活方式。

  『早上8點半上班,下午6點下班,除了吃飯就是做陶。有時候沒做完,周末就繼續。』李娜說,『反正我沒有男朋友,最大的好處就是時間多。』

  工資從最初每月1800元漲到了現在2300元,李娜形容『像中了彩票一樣高興』。但掐指一算,每年花在房租水電暖氣上的錢就得近1萬元,手裡真留不下什麼,偶爾還要靠爸媽補貼,『聽說有的朋友還會給父母寄錢,心裡有點難受』。李娜『忽悠』過大學校友來這裡工作,『結果他們一聽說這裡的條件,都跑了』。

  『不是美術館的在編職工,26歲了沒有男朋友,收入那麼低,家裡人總會拿這些來說我。我想過離開,可是離開了就和我的理想太遠了。』李娜說,『我總會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念頭,比如,我想過瓷有景德鎮、紫砂有宜興,那彩陶就有玉門啊!別人聽了可能會覺得荒唐,但我覺得有理想纔有動力,纔有堅持下去的理由。』

  套用一句用濫了的話,彩陶已經成了李娜的生活方式,翻開一本書,看到一件文物,她首先想的是『和火燒溝彩陶有什麼關系』,第二個念頭是『我能做些什麼』。在她不遺餘力的『自來水』之下,身邊的朋友們也漸漸對彩陶產生了興趣。『有個蘭州的小朋友,每年假期都會跟著外婆來我這學十天半個月,還把自己的作品送給同學們。』

  火燒溝彩陶研制中心內的半成品。

  做彩陶就像與先人對話

  8月27日~29日,『玉門、玉門關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在玉門舉行,匯集了全國80多位專家學者。李娜特地跑去聽了持續數日的會議全程。

  身處史前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火燒溝墓葬出土的文物證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這裡就與今天俄羅斯南部草原的安德羅諾沃文化、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等存在一定的聯系和交流;而權杖、喇叭口耳環等文物,也明顯受到近東地區的文化影響。

  李娜在遺址附近撿到過碎陶片,『有一種說不出的感動,就像穿越了,不對,就像遇見了愛情。總覺得制作彩陶的過程像是在與彩陶對話,在與先人對話』。

  現在,關振國和李娜的彩陶作品已經走出了研制中心的庫房,走出了玉門,參加過敦煌文博會、深圳文博會等展會。今年7月,研制中心又招了一個新同事,人員隊伍在壯大。

  20多歲的姑娘,對彩陶有著比復制更多的熱情,『火燒溝彩陶沒有專門的圖冊,我從去年就開始到處搜集相關文物照片』『我在攢錢買相機,想把這些年做的不錯的作品拍下來,做成影像資料』『我學了金繕技術(用金箔等純天然材質修補殘缺器物的工藝名稱——記者注),這窯燒出來後如果罐子有裂痕可以試試』『以火燒溝文化為基礎,我想做一些相關的文創產品』……

  『我的年代它叫火燒溝,你的年代叫它什麼?我的年代這裡是荒原,你的年代是否溪水潺潺?我走過風蝕的漢長城,凝望已是殘垣的鼓樓,撫摸戈壁遺落的陶片,駐足在沙漠邊緣……我是否重合著你的腳步走了你走過的路,我是否仿著你的動作做了你做過的姿態?』

  李娜悄悄把她寫的一首詩給記者看。自從來到研制中心工作,這樣的文字她寫了很多。除了『做罐子』,她好奇很多事情,比如,出土彩陶上一道一道的細紋是用什麼畫上去的?那時候就有毛筆了嗎?還是用木棍?

  很多疑問學界尚未定論,但對仍生活在絲綢之路上的年輕人來說,追尋的答案關乎歷史,也關乎青春。(記者蔣肖斌)

首頁  上一頁  [1]  [2]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