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西藏第一大湖面積擴四成 高原湖泊緣何急劇擴張?
2017-09-15 11:11:34 來源:中新網  作者:呂諾 薛文獻 黃興 王沁鷗 張京品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因此,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性科考首期科學考察把色林錯區域列為重點區域,其中一支科考隊主要負責考察湖泊、地表水文和氣象,將色林錯-長江源這一完整的冰川-河流-湖泊水文系統作為考察重點區。

  朱立平是這支考察隊的負責人。他介紹說,此次科考不限於地表探查,還采集了各類水體、沈積物等樣品進行分析與研究,包括鑽取10米長的湖底沈積岩芯。將之與40年前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時獲取的資料進行對比,可以為生態系統總體演變趨勢研究提供依據。

  青藏高原曾是『暖濕低地』

  億萬年前的高原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此次科考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試圖解開這個謎。

  科學家們對青藏高原隆起時間分歧很大。有觀點認為高原在距今5000萬年前即已形成,但也有人判斷遲至約700萬年前高原纔抬昇至如今程度。此次古生態與古環境考察隊利用花崗岩低溫熱年代學等多種先進研究手段,初步確定高原『脊柱』唐古拉山一線在距今5000萬年前,便已隆昇到今天的高度。

  只是,青藏高原不是鐵板一塊,內部存在六個構造帶,『生長』速度並不同步。在唐古拉山脈以南海拔稍低的盆地中,考察隊所發現的化石證據,將這一地區隆昇的時間點大大推後。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飛翔團隊在高原中部倫坡拉和尼瑪盆地發現的化石,可證明這些區域在2600多萬年前仍處於暖濕環境,海拔不會高於2000米。吳飛翔表示,此次發現的鯉科魚類化石意義尤為重大。魚類因其冷血的生理特征,加上生存分布受水域限制,具有很強的環境指示性。水域水文條件會在魚類的演化史上留下印記,而水系的變遷又與地質事件緊密相聯,通過魚類的生理特征變化,可以反推高原的地質地理變遷。

  破譯冰川『無字天書』

  作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不但是『亞洲水塔』,也是氣候啟動區,對我國乃至北半球氣候環境的變化至為關鍵。而冰川作為『大自然的博物館』,破譯冰川這本『無字天書』對於探索氣候奧秘具有重要意義。

  此次考察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徐柏青介紹,冰川冰層越深,形成年代越久遠,並且,冰川在積累過程中『封存』了氣溫變化、降水變化、大氣成分演變等自然環境變遷的寶貴信息。因此,在冰川中豎直鑽取一根冰芯,便如同獲得了一部自然『編年史』。

  冰芯要向何處尋?考察隊成員、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後朱美林概括為『位置越高越好,地勢越平越好,冰層越厚越好』。位置越高、地勢越平,冰雪融化得越慢,其他地方吹來的雪難以留存,不會影響冰川物質積累的穩定性;冰層越厚則證明冰川積累時間越久,可以獲得的環境信息越豐富。

  考察隊這次原計劃在龍匣宰隴巴冰川海拔5650米處鑽取淺冰芯,以圖恢復過去100年特別是近50年來江湖源區氣候變化。但入夏以來,唐古拉冰川表層積雪消融較快,雪面下隱藏的冰裂隙等給科考隊員帶來很大危險。最後考察隊改為在5250米的冰川末端打鑽,成功鑽取4根長約10米的冰芯。徐柏青說,這樣可以直接從冰川最『年長』的部分下手研究。

責任編輯:焦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