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議高考將外語改為選考】
將高考外語(英語)由必考變為選考是否可行、必要?
『從世界范圍來看,很多國家外語教學的目標很明確,要麼偏重日常交往,重視學生口語交流能力培養;要麼以收集數據信息為主,重視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要麼是培養國際化人纔,聽說讀寫全面強調。我們今天的高考之下,把所有學生當國際化人纔來培養,要求聽說讀寫樣樣會,這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效果卻不佳。』岑建君說。
岑建君告訴澎湃新聞,他本人曾就讀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學習英語,後又在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獲碩士學位。工作期間,他先後擔任過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司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教育處公使銜參贊等職務,對英語學習和將英語作為工作交流工具方面都有深刻體會。
他認為,學好英語很辛苦,但學了很久的英語不用的話就會忘。因此,在推廣英語過程中不宜對所有學生都一樣高標准,要求聽說讀寫樣樣會。
在岑建君看來,可以考慮通過教育改革,將外語變成選修課,並按不同的標准設計不同的課程學時,供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同時,高考中也可將英語由必考科目變成選考科目。
英語變選考是否影響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經驗?
此前有觀點認為,高考不宜削弱英語的地位,因為英語是工具,學好英語便於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員及時了解、學習國外最新成果、技術。
英語變選考,是否會對我國學習借鑒國際先進技術經驗產生不利影響?
對此,岑建君向澎湃新聞表示,『這在我前面提到的按需選課、分類培養中有提到,即強調英語收集數據信息的功能。這類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英語選修課。對這類學生主要注重讀和寫的培養,不必強調對說和聽的要求,也無需批評啞巴英語現象,他們的英語學習能滿足吸取國外信息的需求即可。』
岑建君認為,外語教學,包括學其他技能,一定要講實用主義,不能搞空想,否則只會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誰需要某樣東西,就花時間去做這件事情。就像開車一樣,並不需要全國老百姓人人都會開車。
同時,岑建君強調,我國國際化人纔(包括外交官)培養層次有待進一步提高,需在高層次國際人纔培養上投入更多精力。
『在國外,有一類學校,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午用母語授課,下午用外語授課,各個科目都是如此,這屬於沈浸式教學。據我所知,我國還沒有這樣的學校。』岑建君建議,教育部門可以先選部分中小學試點開展沈浸式雙語全科教學,為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纔儲備力量。
- 湖南衛視AI主持人亮相2021/10/04
- 足協:將禁止武漢隊注冊新球員 怎麼回事?2021/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