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圖片
搜 索
個人信息保護法今起實施 明確不能大數據殺熟
2021-11-01 08:45:24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只共享必要的個人信息

  在某購物APP中搜索了電視這一產品後,浙江杭州的王女士發現,隨手打開的另一個APP中也出現了相關產品的推薦,『其他APP是怎麼知道我搜索了電視的?』

  海問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楊建媛分析,目前引發手機用戶隱私泄露擔懮的,主要是跨平臺的廣告推送、個性化內容推薦。『跨平臺的廣告推送或內容推薦,相當一部分發生在大型互聯網平臺的關聯公司或授權合作伙伴之間。』楊建媛說,查閱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的隱私權政策,會發現其中有『與關聯公司間共享』『與授權合作伙伴共享』等條款。從技術手段看,每臺手機設備都有唯一的標識符,用戶在同一臺手機設備上使用不同的應用程序時,應用程序追蹤獲取到這個唯一的標識符,便有可能精准地進行跨平臺廣告推送和效果追蹤;此外,用戶在瀏覽網頁時,瀏覽器的cookie技術也會記錄使用足跡。

  在精准營銷的時代,跨平臺廣告推送和個性化內容推薦越來越頻繁,用戶是否需要為此擔懮?楊建媛表示,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定,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向個人進行信息推送、商業營銷,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征的選項,或者向個人提供便捷的拒絕方式。《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范》指出,收集個人信息後個人信息處理者宜立即進行去標識化處理。不過,在大數據時代,如果數據存儲不當或者訪問、使用權限管理不嚴格,借助數據挖掘、關聯匹配技術,經過去標識化處理的信息,仍然有暴露個人敏感身份信息的風險。為防范這些風險,應借助法律手段嚴格規范互聯網公司收集、存儲、共享、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即便是關聯公司之間也應只共享必要的個人信息。另外,用戶也要加強隱私保護意識,安裝和使用應用程序時注意閱讀隱私權條款,比如,一些應用程序的個性化廣告推薦選項是默認開啟的,用戶可以選擇關閉。

  我國目前已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涵蓋民法典、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電商法、網絡安全法、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數據安全法及個人信息保護法等。築牢個人信息使用的安全邊界,離不開監管要求、企業責任與用戶意識等層面的共同推進。

  李晨建議,監管機構應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並為用戶提供便利的維權渠道;企業應承擔起保護用戶個人信息的責任與義務,遵守個人信息保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孫嵐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