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民俗
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即下一個循環開始了,為『大吉之日』,所以這一天被視為一個重大節日。多地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都有各自的慶祝方式。當然,冬至最主要的習俗還是跟吃有關,不過可不要光記著吃餃子喲!
吃餃子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那麼,你知道冬至吃餃子是為紀念誰嗎?據傳說,這樣做是為了不忘『醫聖』張仲景施捨『祛寒嬌耳湯』之恩。東漢末年,張仲景在返鄉途中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生了凍瘡,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放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食用。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半月左右,人們凍傷的耳朵全都好了。為了紀念這位捨藥救人的『醫聖』,在每年冬至,老百姓模仿著『嬌耳』用面粉做出『餃耳』或『扁食』,也就是現在的餃子。後來就有一種說法:冬至吃了餃子就不會凍壞耳朵了。於是每年冬至,老百姓無論如何都得吃頓餃子。
此外,餃子餡也是有講究的,不同的餡料有不同的寓意。白菜餡:百財之意;芹菜餡:勤財之意;韭菜餡:久財之意;酸菜餡:算財之意;豬肉餡:住財之意;魚肉餡:餘財之意;羊肉餡:洋財之意!
吃湯圓
古詩有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這一習俗在江南地區非常普遍。 『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
吃赤豆飯
江南一帶,人們在冬至這一天還會吃赤豆飯。傳說共工氏有不纔子,作惡多端,死在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仍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因而人們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吃燒臘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餘,准備一桌大魚大肉、臘肉臘腸,談笑風生地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大吉大利。
吃九層糕
在我國臺灣地區還保留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賓朋。
釀酒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因此,客家人會在冬至這一天釀酒。
獻鞋襪
古代女子會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鞋襪。後唐《中華古今注》稱:『漢有繡鴛鴦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此後婦女在冬至日向公婆敬獻襪履,便相沿成習。
門環貼圓仔
在閩南,潮汕一帶,每逢冬至,除了吃湯圓外,還要搓兩個大的圓仔貼在門環上,象征團圓。
冬至數九
冬至後即開始『數九』,俗稱『交九』,意味進入到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所謂『數九』,是指從『冬至』當天算起,九天為一個單位,謂之『九』,過了九個『九』,剛好八十一天,即為『出九』。從『一九』數到『九九』,冬寒就變成春暖了。
民間廣為流傳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稱『九九歌』,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冬至到來年春分之間的氣候、物候變化情況,同時也表述了農事活動的一些規律。』
- 釋疑|王力宏李靚蕾巨額財產怎麼分?孩子撫養權歸誰?2021/12/18
- 看的蛋疼!男子吃早餐雞蛋突然爆炸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