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一些清明期間的『時令性』騙局值得警惕。近期多地警方發布幾項常見詐騙行為。如騙子編造某重名率較高的名字,謊稱其去世並群發信息,有人誤信又不方便求證,便會轉錢『隨份子』。
對各類關於清明節的所謂貼心、超值服務,消費者要多長個心眼,不僅要選擇正規機構,而且要理性消費。心意是第一位的,花錢多少與心意幾何不成正比。
近期,四川省消委會就發布消費提示稱,近年來代客掃墓、代燒紙錢甚至代哭等祭掃服務存在隨意報價卻不去掃墓、通過直播轉切鏡頭欺騙消費者等情形。可見,對於這種『新潮化』,相關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敦促相關商家和服務提供者,回到市場交易和服務的法治軌道上來。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