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駐綜合服務型的『一店多能』場所,定時段、定路段靈活經營——
『小修小補』回歸城市更有溫度
本報記者 史志鵬
今年2月,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受訪專家表示,『小修小補』雖不起眼,在生活中卻必不可少,與群眾生活的溫馨度和幸福感息息相關。近年來,各地積極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提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為百姓生活帶來更多實惠與便利。
『小修小補』攤點難覓
在海南省海口市美蘭區和平南街道建山裡街的『一針一線縫補』店內,店主張顏輝正為居民更換牛仔褲松緊帶。一旁的剪裁臺上,還堆放著10多件等待修補的衣物。
張顏輝的店開了有10多年,主要做一些縫縫補補的活兒,一天能改20多件衣物。
曾經,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時常響起,街頭巷尾的修理攤隨處可見。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小修小補』攤點越來越少。『求告知,哪兒有修自行車的』『誰知道路邊修鞋師傅搬哪兒了』……生活中,很多人在朋友圈或社區群裡發出這樣的提問。
一位讀者向本報記者反映,他從網上買的兩條褲子,腰圍正好、但是褲腿長,可在小區附近找了半天,也沒找到裁縫鋪。最後驅車去老城區,纔找到了一家。他抱怨:『為了改個褲腳,花了半天時間,實在不方便。』
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經歷:經過千辛萬苦的『搜尋』,纔在犄角旮旯發現提供『小修小補』服務的手藝人。這是為何?業內人士指出,『小修小補』攤點變少,有的是因為新建小區管理嚴格,未設置相應空間;有的是因街巷整治,原有攤點未保留;還有的是這些攤主難以維持生計,不乾這一行了。
中國人民大學城市規劃與管理系副教授於洋認為,『小修小補』攤點對群眾的生活便利、幸福感的影響非常直接。這一業態的存在有利於打造宜居宜業、人民滿意的城市,也能讓一座城市更有煙火氣。
城市建設日新月異,道路變寬了、路面整潔了、社區環境更好了,但老百姓對『小修小補』仍有需求。『尤其對老年人來講,更需要傳統服務和幫助,所以這部分服務不能消失。』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董利指出。
家住北京的王大爺勤儉了一輩子,什麼衣物破了第一反應都是修補修補。『最近穿破了一雙鞋,扔了怪可惜,於是找了門口一處修鞋攤,修好還能再穿一段時間。』王大爺說。
在陝西省咸陽市秦都區渭濱街道的『小濱工坊』,修鞋、理發、配鑰匙、家電維修等小店一應俱全。除了為群眾提供便利,這兒也成為促進當地殘疾人就業的平臺。
左腿裝有義肢的鞋匠李斌在2021年4月入駐『小濱工坊』。他介紹,現在每天修鞋少則70只,多則上百只,收入比較穩定。
專家表示,在推動殘疾人就業方面,『小修小補』的前景廣闊。應與城管執法、市場監管、商務、稅務等部門加強溝通,將有一技之長的殘疾人納入社區便民服務體系。
面臨後繼乏人困境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埌西村,來自湖南的朱師傅開了一家修鞋店。店內擺著一臺烏黑?亮的補鞋機、一臺拋光打磨的機器,還有各種款式的錐子、剪子、粗線、粘膠……
修鞋這門手藝,是朱師傅10多歲時從父輩那裡學的。上世紀90年代初,朱師傅來到南寧擺攤修鞋,一乾就是30年。『與顧客交流多了,我現在都會講南寧白話了。』朱師傅說。由於開店時間長、回頭客多,他習慣了這種修修補補的生活,即便利潤不高,也不會轉行。
修鞋、擦鞋之外,朱師傅也修補雨傘。他認為,『小修小補』看似不起眼,但確實能夠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是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
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街道潛龍社區,為居民提供修雨傘、維修小家電、修手表、修拉鏈等服務的『老吳幫鄰工作坊』小有名氣。
老吳名叫吳苗旺,當過電工,在潛龍社區居住了20多年。工作坊成立後,他的手機常常24小時不關機。有人半夜打電話求助,老吳二話不說,拎著工具箱就去了。『人家半夜來叫,肯定很急。我辛苦一點,但他們可以安安穩穩的。』老吳說。
2020年5月,退伍軍人孫高昇在河南省周口市川匯區租下店面開了家修鎖店。在這個不足10平方米的小店裡,掛滿了各種鎖具和鑰匙,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一個『光榮之家』的光榮牌。
孫高昇說,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會有人覺得東西壞了可以扔掉直接買新的。即便如此,他也會堅持做好修鎖這件小事。『一個電話,隨叫隨到,願為每個有需要的人換上一把「幸福鎖」!』
許多從事『小修小補』的師傅在各自領域長期堅守,其中不少人也表達了他們的擔懮:『小修小補』後繼乏人。
『我修鞋的手藝估計要失傳了。想傳授給小孩,他又不願意學,覺得不是體面活。』談到傳承,朱師傅感慨道。
一名年過六旬的便民服務點攤主告訴記者,『小修小補』行業要租場地擺攤,要付租金,原本收入就不高,估計年輕人沒幾個會樂意乾。他說,如今兒子不願意學修自行車和配鑰匙的手藝,自己也找不到合適的徒弟。『如果沒有年輕人學習、從事這門手藝,再過幾年,老一批修補行業的人不乾了,誰來繼續乾呢?』
規范有序是回歸前提
『小修小補』回歸生活,歸根到底考驗的是城市治理水平。於洋表示,要提昇城市精細化治理水平,形成更加靈活、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規范與引導業態發展。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劉小康認為,既可考慮與『互聯網+』結合,提供昇級服務,也應考慮傳統服務的需求,利用社區邊邊角角接納這些『小修小補』的從業者。很多『小修小補』的師傅與居民相處得像好鄰居,在劉小康看來,這為城市增添了幾分煙火氣,很溫暖。
在上海從事磨刀行當20多年的趙師傅,如今有了自己的固定攤位,告別了以往走街串巷的生活。
趙師傅的隔壁,還有裁縫師傅、家電維修師傅甚至彈棉花師傅,共20個攤位。去年以來,上海在全市范圍內打造『15分鍾社區生活圈』,不少地方將『小修小補』攤點集中管理,租金全免,僅收取少量管理費。
從2018年開始,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開始推動『社區工坊』這一綜合性服務業態落地。董利介紹,最初邀請流動攤點入駐時大家不是很樂意,因為流動攤點雖然風吹雨淋,但相對自由。後來,師傅們發現工坊不僅提供了遮風避雨的場所,還和菜市場、超市、食堂等連在一起,有一定人流量,漸漸地這些『小修小補』攤點在工坊紮下根來。
『小修小補』回歸的前提是規范有序。一方面要基於群眾實際需求,為『小修小補』留下空間;另一方面,也要事先做好規范。北京大學建築與景觀設計學院副教授李迪華提出,政府部門應采取分類管理的精細化舉措。每個區域應根據自己的地域、人口、環境的不同,為『小修小補』尋找合適的存在形態。適合設置在街頭巷尾的,可在指定地點劃定區域,並出臺細致、明確的規范措施;適合在室內的,應有補貼扶持,盡量減少經營者的成本壓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魏翔表示,社區可開闢專門的走廊場所為生活攤點,保證持續性和便利性。同時,配鎖、修鎖一類的活動,還應在社區當地派出所和社區居委會備案,增強可溯源型的追蹤管理,保障安全性。
-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山西方案』2023/03/10
- 『絲路擷珍——銅胎掐絲琺琅藝術展』在滬開展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