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怎樣留住古詩文『童子功』 尋找其『正確打開方式』
2017-03-23 09:22:18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鋪展人生底色,找到文化認同

  《中國詩詞大會》的熱播讓不少家長立下要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下一個武亦姝和陳更的念頭,要求自家孩子多背古詩,參加社會上舉辦的各種古詩詞培訓班。

  對此,專家們雖有欣喜,更多擔懮。在他們看來,幼兒學古詩重在培養語感、陶冶性情,注重形式多樣,絕不應該搶先早學、硬背,不能跟風,盲目增加孩子負擔。

  賈煒就提醒家長說,學古詩文不是越早越好,超前讓孩子背詩不符合腦科學發育規律。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切忌急功近利,一定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遵循古詩文教育的特點。

  『真正喜歡古詩文的,可能在學生中只佔30%,其中真正出類拔萃的又只佔喜歡者中的30%。』賈煒說,中小學階段,古詩文教育是從學生的興趣、習慣入手,不是讓孩子簡單地背誦,而是在與古人對話中提高審美境界、尋找文化認同。在古詩文積累的過程中,教學形式和評價都要多樣,切忌盲目的早學、搶學,死記硬背,把培養的過程變成應試技術。節目中選手的表現之所以引人矚目,也不在於成績高低,而是在傳統文化熏陶下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良好素質。

  有學者指出: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從興趣入手,以志向的培養為重點,以健全的人格培養為目標,既不隨意拔高要求,增加不必要的負擔,又要注重培養學生個性特長,有針對性地布置作業,讓有興趣的孩子『長板』做得更長。

  在孫玉磊看來,在不同的階段,學生所接受的古詩文教育應有區別,『應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階段,老師可以通過教學讓學生感受詩詞的美,培養他們風雅的氣質。在中學階段,可以通過開設不同層次的詩詞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同學逐漸提高對於詩詞的鑒賞程度。教育的過程當講求科學性。』

  記者在實地采訪中看到,如今,全國很多中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注重在古詩文教育中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抓住重點意象,對低年級孩子,用畫『詩畫』、角色扮演、講故事等辦法,增強學習趣味性。除了語文課堂上的琅琅書聲,在很多中小學,還可以聽到同學們在每節課的兩分鍾預備鈴時間內誦讀古詩詞,聲聲入耳,句句入心,在品讀中感悟美好意境,品出內在理趣,涵養品德性情。

  『傳統文化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對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教育,讓古詩文教育真正做到內化於心,纔能真正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李山說。

  (趙婷玉虎穆村參與采訪)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羅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