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現代的饅頭、包子。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中新網北京3月27日電『有些南方人常常把饅頭叫包子,把包子叫饅頭。咱們不要取笑他們,古人也不是分得很清楚。』為什麼現在有些人分不清饅頭和包子?中國古人日常吃的面食長什麼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仁湘在日前的一場講座中給出了答案。
在王仁湘看來,饅頭和包子的瓜葛古已有之。『反正是圓圓的一個東西,即使包著餡,也可以叫饅頭。』
『唐代有些饅頭也是有餡的。《清異錄》所記「玉尖面」即是饅頭,用熊白與鹿肉為餡,是唐德宗的最愛。包子成名是在五代之時。《清異錄》說,五代汴梁閶闔門外有「張手美家」食館,以賣節令食物為主,伏日有一款「綠荷包子」。』

資料圖:我們今天常見的包子。圖為某面點師操作技能比賽制作的面點。王思哲攝
到了宋代,包子成為饅頭的『別名』,但二者仍不易辨別。宋人《燕翼詒謀錄》中明確記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即饅頭別名。今俗屑面發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者謂之饅頭』 。
『《夢梁錄》也有記載,宋代臨安城中有羊肉饅頭、糖肉饅頭、魚肉饅頭、蟹肉饅頭等等。這裡的饅頭其實就是包子。』王仁湘說,可見歷史上的『饅頭』、『包子』稱謂就曾混用。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