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仁湘在講座中展示考古照片,圖中文物為陝西寶雞八魚鎮宋墓出土的蒸籠圖磚雕。中新網記者宋宇晟攝
如果說包子是由饅頭發展而來的,那饅頭就是從蒸餅之中產生的。
王仁湘坦言,《晉書何曾傳》說何曾『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這裡記載的應該就是今天十字開花的饅頭,但在古籍裡被稱為「蒸餅」。』
而《趙錄》中說後趙『石虎好食蒸餅,常以乾棗胡桃瓤為心蒸之,使拆裂方食。』很明顯,此處的『蒸餅』是有餡的。
王仁湘介紹,事實上,古代面食皆稱為『餅』。『只要是把面粉和到一起、合並起來做的食物,都叫餅。這是古代面食共同的名稱。』
而由於具體烹飪方法不同,也有了蒸餅、湯餅的區分——蒸熟的面食叫蒸餅,煮熟的面食則叫湯餅。『古人曾經把面條也叫湯餅,因為是用熱水煮熟的面食。「面條」這個詞很晚纔出現。』王仁湘說。

王仁湘在講座中展示的喇家遺址出土面條。中新網記者宋宇晟攝
此外,我們今天熟悉的燒餅其實是從西域傳入的。據《後漢書》的記述,漢靈帝好胡餅。這裡的『胡餅』就類似今天的燒餅。
白居易也有詩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就確切指明其不同於本土的蒸餅。
和包子與饅頭的關系相似,餃子和餛飩這兩個詞語也曾在歷史上混用。
我們今天常見的餃子,在古代名稱各異。『餃子古有牢丸、角子、扁食、水包子、水煮餑餑等諸多名稱。』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