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不禁風的幼苗』我們不要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數高校采取強硬手段『逼』學生鍛煉,本意是想改變目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持續下滑的趨勢,培養學生養成鍛煉的習慣。近年來,學生體質下滑被社會關注甚多。很多體育老師和家長都表示,如今孩子的體質是一屆不如一屆,近視眼越來越低齡化、肥胖兒童越來越多。
武漢一所小學的體育老師告訴記者,就體育課本身而言,如今課時增加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一周只有2節體育課,現在一二年級每周有4節體育課,三至六年級每周有3節體育課,每節課40分鍾。
雖說體育課有了保證,但有一種現象卻令體育老師們甚感擔懮。課間大部分學生都坐在教室裡靜休。體育課上,運動量大一點,有些孩子就吃不消,跑個400米就腿發軟,爬個六樓就氣直喘。
武漢一所小學體育老師說:『缺乏鍛煉是個普遍問題。』現在的孩子走出校園還要上培優班,連周末都很難到戶外好好玩一下,室內活動時間與室外活動時間嚴重失衡,玩的時間被學習時間大大擠佔,僅僅靠每周幾節體育課很難提昇孩子的體能體質。
華中師范大學教授范先佐說,清華大學不會游泳不能畢業之所以引起熱議,其實也反映了長期以來中國高校把體育課教學普遍邊緣化的現象。
他說,不管是游泳,還是其他體育鍛煉項目列入對學生的考核,最終目的是重視學生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終身發展。是什麼讓生活質量越來越高的孩子們,反而越來越不能動了?滿腹經綸卻又弱不禁風的幼苗,怎能橕得起國家的明天?
『如果體育成績能納入高考評分體系,學生的體質肯定會隨之提昇。』采訪中,不少體育老師提出這一想法,盡管語氣有些無奈。
上海紐約大學招辦主任周鴻認為,高校這些畢業的『硬杠杠』,特別是清華大學新規有一個風向標意義,能鼓勵學生不要只埋頭刷題、拼高分,應該多運動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他說,增強體能體質,對於一個人的生活質量、職業生涯、未來人生發展都會產生比較大的積極影響。(執筆記者:廖君,參與采寫記者仇逸、鄭天虹、張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