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價有利於加快鐵路融入市場
一提到價格,肯定有人會問:中國高鐵票價到底貴不貴?
其實,目前中國高鐵的基准價不高。以每百公裡票價佔人均月工資的比例比照,法國是0.81%,日本是1.14%,德國是1.29%,意大利是1.33%,中國的0.80%與法國差不多。
這次高鐵調價,市場反應似乎波瀾不驚,分析原因,一是旅客切實享受到了高鐵的諸般好處:方便舒適快捷,價格一般比機票便宜;二是調價釋放出了一種信號:中國高鐵正在探索更加貼近市場的路線。
要想貼近市場,還得引入競爭。只有有競爭,纔能有行業進步。那麼,鐵路運輸企業擁有運價自主權則為引入競爭者提供了有利條件。
專家認為,運價靈活,一方面可以提高鐵路對市場的敏感度,加快鐵路總公司融入市場的步伐;另一方面可以使鐵路行業的收入預期與經營環境有所改善,提高鐵路行業對社會資本的吸引力,從而活水養魚。
早在2016年年初,國家發改委推出了包括濟青高鐵在內的首批8條社會資本投資鐵路的示范項目。很快,復星集團牽頭的民資財團決定控股杭紹臺高鐵,華夏幸福將投資廊涿固保城際鐵路,橫店集團將投資杭溫高鐵……無論是自主定價、地塊綜合開發價值、資產證券化前景,還是2015年京滬、滬寧、寧杭、廣深、滬杭、京津城際高鐵就已實現盈利的利好,都讓原本被認為『重資產、難盈利、壟斷堡壘』的高鐵,成了民間資本青睞的香餑餑。
在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看來,讓民資控股高鐵PPP項目,政府既不是為了圈錢,也不是讓渡話語權,而是看重民營資本的能力與效率。『通過PPP項目引入民間投資,既能讓鐵路的組織方式、開發模式更多元,也能探索如何用商業化的手段來做公用事業,借用民營企業的整合能力,讓資源配置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