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站在這片森林中,螢光如同一片會呼吸的海。』每年7月的南京東郊風景區,靜謐的古建築泛著幽光,群青色的叢林中,螢火蟲的微光繁星般點亮道路。
這幅類似電影《阿凡達》中的畫面,引來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和攝影愛好者。然而,燈光、噪音、尾氣也給這些被譽為環境指數『風向標』的昆蟲帶來災難。根據昆蟲專家的統計,近年來南京東郊景區的螢火蟲數量,相比不為人知時已有所減少。

這樣的螢火蟲美照是吸引很多人前往南京東郊賞螢的原因。青峰攝
新聞背景
南京攝影師『帶火』螢火蟲觀測
南京東郊風景區的螢火蟲為全國知曉,攝影師是最大的『推手』。2013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把鏡頭瞄准這裡。
6月15日,朱先生又來到紫金山靈谷寺,蹲守在蚊蟲出沒的草叢,摸黑架好攝影設備,等待與一群發光的小精靈『一期一會』。這距他第一次拍攝螢火蟲已經過去5年,在這段時間內,他逐漸成為南京螢火蟲拍攝領域的『大V』,也逐漸成為保護螢火蟲的發聲者之一。
時間回到2013年,朱先生偶然在網上看到一組南京東郊風景區螢火蟲的照片,『很美,震撼,我想自己去看一看,拍一拍。』
『第一次拍攝,快門線忘記帶,而且白天還下了雨,天氣特別悶熱,也沒想好要拍成什麼樣,反正就來了,連哪裡螢火蟲多都不太知道。拍攝參數和注意事項都是在網上找的。』朱先生說,當時他找個草叢就貓了下來,開始架機器、對焦、設定參數,多次調試之後,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下來了。
剛開始朱先生還有點害怕,當一點一點螢火蟲的微光出現後,他完全忘記了黑暗,『我感覺自己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螢火蟲像小精靈在身邊飛舞,很平靜。』
第一張螢火蟲照片畫面簡單平意,朱先生簡單用美圖秀秀加個濾鏡,就發到了微博上,『我那個時候就是想拍出來炫耀一下,就很有成就感。』
朱先生說,他很喜歡看別的攝影師拍的螢火蟲,這樣可以學習如何構圖和處理復雜光線,『因為螢火蟲的軌跡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拍出來的每張照片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