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業務『放衛星』變成主業
出乎卜江意料的是,這款連他自己都不怎麼看好的App,竟然在老師們的堅持使用和推薦下『挺了過來』。公司每天都會收到很多有關『曉黑板』的建議電話,有人投訴『曉黑板』用著用著就會『閃退』,還有人打電話來建議『曉黑板』能不能增加一些其他老師需要的功能。
這些電話,令卜江團隊有些摸不著頭腦。他們只是把『曉黑板』推薦給了幾個熟悉的老師而已,怎麼會接到那麼多建議電話?跑到後臺,卜江傻眼了,這個完全沒有做過地推的App,個把月時間,竟然已經累積了3000多名用戶。
IT男本能地察覺到,自己找到了一個巨大的用戶痛點,把這個痛點的需求滿足後,『曉黑板』或許可以把微信功能進行一種『場景分化』,直接把家校溝通這一垂直領域的人群『分化』到『曉黑板』上來。
『從我們專業角度來看,這麼難用的軟件竟然有那麼多老師、家長在用,說明大家對它的期待很大。』這一次,卜江決定好好乾。
一年多來,『曉黑板』在完全憑教師自願、口耳相傳的情況下,已經得到2000多所上海學校的老師自願使用,累計用戶80萬人。其中,40%為小學使用者,30%為幼兒園使用者,剩下的是初中、高中使用者,老師對這款軟件的使用頻率達到每兩天使用一次。
迄今,『曉黑板』已經收到來自教師用戶的1萬多條建議意見,甚至有個老師『嫌棄』曉黑板的頁面設計不夠精美,直接給公司發來了自己設計的App界面。
老師們在『曉黑板』上發布通知,如果這則通知被家長打開,並且在家長手機停留數秒以上(說明家長閱讀過了),那系統就會自動告知老師;如果家長30分鍾內還沒有閱讀,系統會自動轉為短信通知家長。
老師還可以通過『曉黑板』直接給家長打電話。過去一年時間裡,『曉黑板』免費為用戶發送了2581萬條短信,打了113多萬通電話。
因為用戶反響極好,曾經不被公司管理層看好的『曉黑板』,一躍成為公司主業,並藉此一款App,獲得數千萬元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