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朱紹宗《菊叢飛蝶圖》
待到重陽佳節,宋人更是簪菊成風,如范成大『看了十分秋月,重陽更插黃花』(《朝中措》)。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回憶南宋宮中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就要提前准備一萬株菊花,以備重陽簪花之用,『禁中例於八日作重九排當,於慶端殿分列萬菊,燦然眩眼,且點菊燈,略如元夕。』臨安的重陽節,百姓們也會頭戴菊花,暢飲新釀美酒。
蘇詞中值得一提的還有『牛山沾衣』的典故。《韓詩外傳》記曰:『齊景公游於牛山之上,而北望齊,曰:「美哉國乎!郁郁泰山。使古無死者,則寡人將去此而何之?」俯而泣沾襟。』
古代君王很少暴露自己內心軟弱的一面,但齊景公作為大國之君,在登高望遠時能夠坦白自己對死亡的恐懼,的確難能可貴。雖然後世也有嘲笑他的,如李白『景公一何愚?牛山淚相續。物苦不知足,得隴又望蜀』(《古風》)。但大多數人對此流露出尊重和同情,畢竟在死神面前,人類都是同樣脆弱如蘆葦。
杜牧寫下這首重陽詩的時候,想起了在牛山沾衣的齊景公早已化為黃土,帝王將相尚且如此,何況是自己與張公子這樣的失路之人?
相比而言,蘇東坡把它隨意涂抹,填作宋詞,卻有了幾分戲謔的曠達味道。比起唐詩的一本正經,宋詞的字節更為靈動,似乎消解了生死話題的嚴肅與無解。
特別是最後一句,蘇東坡不動聲色地把『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改成『古往今來誰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似乎把那種對人生易老、生命有時的無奈,化成了看透世事卻又樂觀待之的清澈洞明。
重陽節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祈求長壽的節日。魏晉人所作《西京雜記》中記載西漢民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雖《西京雜記》所記未必是漢人風俗,然可印證最遲在魏晉時代,九月九日即為一個與長壽有關的日子了。
魏晉時代人們對於生命長短的體悟開始深切,一方面追求生命的長度,即使是嵇康這樣的高士,也『又聞道士遺言,餌術黃精,令人久壽,意甚信之』(《與山巨源絕交書》);另一方面又恐懼於生命的無常,如石崇在《金谷詩序》中所悲嘆:『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嵇、石二人雖人生道路迥然不同,其命運卻皆未得善終。
相比而言,出身貴公子的曹丕曾在重陽節送給書法家鍾繇幾束菊花,並寫下《九日與鍾繇書》,開頭便解釋了重陽寓意:『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從中可知,由於『九』與『久』的諧音,九月九日被視為一個『宜於長久』的吉利日子,在這一天飲用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壽。即使是曹丕也未能免俗,贈友菊花作重陽下酒之用,『謹奉一束,以助彭祖之術』。
所謂菊花酒,並非簡單拿菊花泡酒,據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所載『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可知,在重陽節黎明時分,人們便采摘含苞待放的菊花,摻雜在黍米中浸曲釀制,直到次年重陽『瓮滿好熟,然後押出,香美勢力,倍勝常酒』,纔能釀成真正的重陽菊花酒。一年的春夏秋冬、悲歡離合都濃縮在菊花酒中。
- 趙薇作品被多平臺除名2021/08/27
- 奧運冠軍張雨霏:隔離期間能打游戲太爽啦!2021/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