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原10月29日電 題:『三轉婆姨』變致富能手——『呂梁山護工』模式成為脫貧新路徑
新華社記者 王飛航
從一名圍著灶頭、孩子、老公轉的『三轉婆姨』轉身為一個帶動1000多名農村婦女就業的家政服務公司負責人,馬金蓮只用了兩年時間。
今年34歲的馬金蓮是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薛村鎮人,由於父母體弱多病,作為家中老大,她早早便輟學承擔起了家庭重擔。她擺過地攤,賣過水果,但多以賠錢收場,加上家人陸續生病,更是欠下累累外債,這讓勤奮努力的她對生活一度失望。
2016年,馬金蓮參加了呂梁市開展的『呂梁山護工』培訓,她的命運因此出現轉機。
『當時縣裡邊有「呂梁山護工」巡演,其中有一個大姐說她就是參加了護工培訓後在北京當月嫂,一個月能掙8800塊錢!這激起我的信心,然後我就報名參加了護工培訓。』馬金蓮回憶說。
經過一個多月的培訓,馬金蓮在北京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收入也逐漸高了起來。於是,馬金蓮開始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學習護工技能,去大城市就業。為了帶動身邊更多姐妹們就業,馬金蓮籌劃創辦自己的家政公司。得知她要開公司,親戚朋友們將自己打工賺的錢給她作為啟動資金。
2017年,馬金蓮的家政服務公司在柳林縣正式成立。隨後,馬金蓮又與北京理工大學達成長期合作協議,設立了『呂梁山護工』北京理工大學就業服務站,為『呂梁山護工』在北京就業搭建了服務平臺。如今,馬金蓮已經輸送了1200多名護工到大城市就業。
『如果我走不出去的話,就永遠是待在柳林大山裡的「三轉婆姨」——每天圍著灶頭、孩子、老公轉。護工培訓幫助我走出大山,讓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馬金蓮說。
過去在呂梁農村,『三轉婆姨』是個巨大的群體。她們常年閉坐家裡,做完家務就是串門、聊天、曬太陽、打麻將,有的還扯些家長裡短的閑事。一些婦女認為,農村婆姨的生活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男人們則覺得自家婆姨外出打工是丟臉的事。
近年來,精准扶貧帶來了鄉村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像馬金蓮這樣的農村婦女通過系統的家政技能培訓,走出大山,在北京、太原、青島等地找到了工作,成為家政市場的『香餑餑』。
『關鍵是平臺!只要搭建起合適的平臺,這些婦女就會大有作為。把留守婦女培訓成致富能手,這是精准扶貧的一個「穴位」。』呂梁市主要負責人說。
早在2015年9月,呂梁市舊啟動了山西省首個家政護理扶貧培訓項目,免費幫助農村婦女掌握護理技能,走上脫貧致富路。由於這些護工來自呂梁轄區十三個縣(市、區),她們被形象地稱為『十三妹』。
『我們調查過,現在許多大城市家政服務市場的需求非常旺盛,利用護工培訓平臺讓更多貧困婦女走出去,是非常好的選擇。』呂梁市扶貧辦主任陳林強說,『一個家庭有這樣一個勞力就脫貧了,而且她們在外面見識增多了,精神面貌也會發生變化,對促進貧困地區改變落後思想觀念。』
為了打消『十三妹』們的就業顧慮,呂梁市專門成立了護理護工就業服務中心,在北京、太原等地設立了呂梁山護工聯絡部,與多家家政公司、福利院達成了就業合作意向。此外,呂梁市還在太原成立了護工實訓基地,確定5所院校作為護工培訓試點。
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呂梁市已累計培訓45239名護工,實現就業24004人,護工平均月收入4000元以上。政府幫扶下的『呂梁山護工』模式,成為當地貧困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行得通的脫貧新路徑。
- 范冰冰被曝已產子?引發熱議2019/09/03
- 英格蘭妖鋒神球真絕了!原來索帥曼聯真不會用他2019/10/15
- 海歸碩士造假車票是怎麼回事?真相驚人
- 從非遺傳承人到互聯網主播:殘疾人就業『花
- 調查顯示近九成大學生認為清晰的職業規劃有
- 四川古藺縣煤礦頂板垮塌事故已致6人遇難 1
- 密碼法疊加區塊鏈 中國數字經濟有了『金鑰
- 讓我們一起來回憶 當年你也是這樣看動畫片
- 商品低劣數據造假…嚴管能否填平網紅帶貨的
- 教授因主講傳統文化『走紅』 專業是國之重
- 國家發改委:將推動全國范圍營商環境持續改善
- 下行壓力加大會影響就業嗎?
- 不少用人單位拆分工資規避個稅和社保:職工受損
- 四季度房地產市場預計延續調整 房價漲幅或將進一步回落
- 『海貝思』致東京災民難通行 政府用無人機運物資
- 為平息矛盾 日韓擬就勞工問題創設經濟合作基金
- 菲律賓棉蘭老島發生6.6級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 澳乾旱嚴重致大豆產量銳減 大豆價格料將持續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