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路的考古博弈
十七世紀以後,東印度公司的興起,讓亞歐之間的海上貿易變得十分頻繁。動則一年以上的遠航,死亡率很高,但人們仍然踴躍上船做水手,『假如當兩次水手僥幸活了下來,一輩子就衣食無懮了。』
即使這樣,沈船率也有10%之高。再往前溯,遠航的風險更高。據《新唐書》記載,印尼爪哇島(古稱訶陵)是中國來往南亞和西亞海上交通的要隘,也是後來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這裡海盜出沒,沈船頻發。
據齊東方推測,在爪哇島礁石密布的水域間還有很多寶藏等待被發現。然而沒有節制的打撈將會是對這些文物帶來災難性的破壞。考古挖掘技術性極強,擅長北方田野考察的考古學家,到了南方可能就無法施展手腳,更不要說水下考古。
『我知道現在民間對於考古事業是支持的,但是比如說私下拉出考古隊,這個是不行的,』齊東方表示,『考古,大學本科學四年,然後得在工地乾很多年之後纔能拿到一個領隊資格。而田野發掘技術,在課堂都教不了。』
而絲綢之路不僅是商品的交換,器物的研究。從宏觀上看,貿易給人的經驗和教訓是雙向的饋贈,還有當中的文化交流研究。海上考古纔剛剛開始,而這些研究都還沒開頭。
責任編輯:楊雪
圖片新聞
熱點新聞
圖片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