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社會  >  社會萬象
搜 索
擺攤之餘出了2本書 菜市場裡的女作家:生活永遠第一位
2021-08-27 08:50:00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鄭夢雨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極光新聞

  本報記者 鄭夢雨

  陳慧沒有想過會成為作家。

  媒體鏡頭突然對准她,她沒感到多麼驚喜。『你跟賣燒餅的說你上電視了,燒餅會便宜嗎?出了兩本書,日子沒什麼改變。』她一直認為自己就是一個菜市場裡的『二道販子』,『寫作是愛好,生活永遠是第一位的。』

  歷盡生活的捶打,她在菜市場細數人間百態,用文字撫平心裡的褶皺,將生活的疙瘩捋順。

  日子在熱鬧和安靜間循環往復。當切身之痛轉化成深層的自我抵抗,一個鄉村婦人的韌性,從原始中生長出來。

  『很多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我只是像一朵黑乎乎的香菇一樣,端坐在我位於小溪邊的山間房子裡,慢吞吞地寫著我想寫的文字。』陳慧寫道。

  她坐在窗口,臉上落滿大山的影子。

  長長短短的家事:

  菜市場是值得的

  『過去的一陣非常擁擠』,陳慧在最近的文章裡寫道,『我的世界正在逐年地削減,剛剛濃縮成了一枚與我期望相吻合的琥珀,忽然有扛著攝像機舉著話筒的人陸陸續續地從外部鑽了進來。』

  過去一段時間裡,接待媒體來訪變成了她的任務,想寫的文章拖拖拉拉沒有完成,『老有記者來打斷我』。有人到她家探訪,她只能讓他們在家門口等著,沒有人能阻礙她做完上午的生意,『他們來了走了,就像一陣風過去了,但我要賺錢的呀。』

  我在菜市場見到陳慧時,她正被一圈人圍著,一根短辮低低紮在腦後,皮膚?黑,嗓門洪亮,拿貨、找錢、寒暄,爽脆利落,挎在身上的黑色腰包裡裝著一疊五塊十塊的鈔票和一些鋼?兒。

  因為排行老三,在餘姚梁弄菜市場,大家都叫她『阿三』。每天清晨不到6點,她推上自己改裝的推車,裡面塞滿了上百種生活百貨。菜市場裡的攤主們、梁弄鎮上的鄉親們都知道,擺攤的『阿三』風風火火,『像個男人一樣』。

  她常年擺攤的那條小街在菜市場邊,因為她而出名,人們都說買百貨就去『阿三擺攤的街上』。她的小攤子像是一個被留在時代遠處的地方——來往的大都是老年人,嘴裡說方言,用現金交易。她賣的也是一些生活的角落裡用到的東西:砂鍋夾、蒼蠅紙、螞蟻藥、做衣服的頂針、打肉的錘子、割稻的鐮刀、魚刨子、暖瓶塞,甚至剪刀都分成好幾種:剪指甲的、殺雞的、陪嫁用的……

  26歲時,阿三從老家江蘇如皋嫁到浙東小鎮。在此生活的17年間學會了地道的梁弄方言,在菜市場不僅能和村裡的老人無障礙溝通,親切地喚每個婆婆『姆嬤(當地方言「媽媽」的意思)』,更是提供『售後服務』,給每個老人把東西裝好,教給他們用法,用壞了免費幫他們更換。

  孩子9個月大時,生活所迫,陳慧出來擺攤。她覺得面子放哪兒也沒用,受了委屈就忍著,吃了虧也不叫喚。十幾年來,路上遇到的都是熟人,她的生意不斷被這裡的人照顧著,路過的姆嬤說,『她人好啊,找她放心。』

  她喜歡菜市場,那是一個親切、溫暖、充滿善意、生機勃勃的好地方。人與人的關系簡單,她客氣地對待顧客,也經常得到顧客的惦記。『那些年紀大的人,十多年了一直找我買東西,找不到我的話,會一直問我去哪了,那種感覺讓我覺得人間是值得的,菜市場是值得的。』陳慧說。

  她也能找到小時候『熟悉的東西』,賣吃食的小攤、麥芽糖、棒冰……這讓她想起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時光。『生活不盡如人意,我願意往回看。』

  在菜市場裡,她汲取寫作的靈感。養父母『拉拉扯扯半生的婚姻』、銅匠遭大病後終於戒了煙、開雜貨鋪的老板娘說起瘋兒子紅了眼眶……這些成為她筆下的人物。菜市場裡的物什也變成了她的修辭:燈泡像『乾癟的橙子』,自己則是『貼地生長的牛筋草』。

  從菜市場回家的路,要經過一條長長的斜坡。陳慧使出全身力氣,推動一兩百斤重的一車『生活』向前走。

  有了點積蓄,她往家裡搬了臺冰箱,房間裡裝上了空調,『想活得舒坦一些』。

  在這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裡,她的日子簡單得分不出昨天、今天和明天。過去的生活像是困在一口井中。『其實我每次只翻動一塊磚,我不停翻,就想透些光亮、讓新鮮空氣進來。』陳慧說。

  那一天,她嘗試著,從井裡鑿開一道光。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金光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頻道推薦